• 其他栏目

    施春宏

    •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性别 : 男
    • 毕业院校 : 北京大学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 学位 : 博士
    • 在职信息 : 在职
    • 所在单位 : 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
    • 学科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访问量 :

    最后更新时间 : ..

    汉语与诺贝尔奖有何关系(2012)

      
    发布时间 : 2019-07-03   点击数 :

    汉语与诺贝尔奖有何关系

     

    北京语言大学  施春宏

     (《语言文字报》2012229日第2版)

     

     

        《新民晚报》201224A4版《科教卫新闻》栏刊出的一篇短文《大陆为何无缘科技诺奖——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缺少逻辑”说》,将汉语跟诺贝尔奖拉上了关系。此文一出,引起不小轰动。文章不长,大意如下:

            教育心理学家罗新安认为,中国大陆至今无缘诺贝尔科学技术类奖项与缺少逻辑思维训练有关。他还认为,汉语本身缺少逻辑“基因”,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缺少逻辑思维。“汉语历来存在严重谐音现象,‘定金’和‘订金’就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法律纠纷。”在组词造句时,汉语也时常“反逻辑”。例如:“吃食堂”是指去食堂吃饭,而非吃掉食堂;“救火”是指灭火;等等。

        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逻辑思维训练相对缺乏,笔者是深有感触的。但罗新安先生关于语言尤其是汉语的认识,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罗先生的一个重要论点是:“汉语本身缺少逻辑‘基因’,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缺少逻辑思维。”恕我不敏,这种论断笔者难以认同。华裔中共有8位科学家曾获科技诺奖,其中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高锟的中小学甚或大学都在中国(大陆或台湾、香港)学习,朱棣文、钱永健则是在美国出生并接受教育的第二代华人。虽然以汉语为母语的获奖者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但毕竟有一些(如果考虑到华裔学者在美国学者中的比例,这种概率未必算低)。欠缺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的学者中一直无人问鼎该奖。由此可见,获不了诺奖,汉语不是罪因。说“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缺少逻辑思维”,没有说服力。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交际工具,它的认知功能、思维功能、文化功能,都是从这一根本属性派生出来的;它既然能够有效运用于各种交际场景中,就说明它并不缺少逻辑基因。

        罗先生在论述汉语缺乏逻辑基因时举的两类例子,也是值得商榷的。其实,在汉语法律文本中,“定金”和“订金”是有严格定义而相互区分的;因同音现象而造成的混淆,是各种语言都会存在的偶然现象,不能归之于“汉语历来存在严重谐音现象”。至于说汉语组词造句“时常‘反逻辑’”,罗先生所举的两个例子恐怕都很欠当。对此学界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吃食堂”中的“食堂”代指食堂的饭菜,“吃食堂”整个用来指一种生活方式。关于“救火”,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救”古作止义,救火就是灭火(李行健《从“救火”谈释词》,《辞书研究》1981年第4期),只是因字义发展而变得模糊不识了;二是救生命财物于火中,是通过灭火以救人救物(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光明日报》200721日)。这两种理解是相通的。

        由此可见,罗先生说中国大陆的教育缺少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影响了科学研究,这是很有见地的;然而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根本的责任不能让语言来背。英语是印度的通用语和主要官方用语,而印裔人士获得自然科学类诺奖的比华裔还少(共3人,其中2人是美籍,真正本土的1人),这恐怕也不是英语之过。

        因此,我们不能没取得顶级科技奖项就怪罪汉语。需要改革的乃是束缚人们自由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各种障碍,尤其是制度性障碍。我们要问的问题不是:“说汉语的人为什么难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要问的应该是:“同样是说汉语的,为什么不同的环境获奖几率差别如此之大?”不知罗先生以为然否。


    推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