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宏
最后更新时间 : ..
施春宏,安徽青阳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先后就读、工作于安徽省宣城师范学校(中师生,1982-1986)、安徽省青阳县新河中学(教师,1986-1989)、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1989-1993)、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生,1993-1996,导师:于根元教授)、外文出版社暨华语教学出版社(编辑,1996-2000)、北京大学(博士生,2000-2003,导师:袁毓林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教师、编辑,2003-现在),并曾赴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2009,合作导师:冯胜利教授)、赴澳门大学从事访学教授研究工作(2023)。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
一、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近年着力从事构式语法、语体语法、韵律语法、汉语词法学、语言习得与教学等的理论与应用探索,并积极开展语言学前沿思想和成果的教学转化与科学普及工作。倡导互动构式语法研究范式,参与构建面向二语教学的结构·功能·语境“三一语法”理论框架。
二、研究项目:目前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项目编号:20&ZD297)。曾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首席专家袁毓林教授,项目编号:12&ZD175)中担任子课题“基于‘词库—构式’互动体系的国际汉语教学理念和策略探索”负责人,并深度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首席专家李宇明教授,项目编号:12&ZD173)的研究。
三、文章发表:共发表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理论语言学、规范语言学、二语习得和教学研究等相关领域学术论文130余篇(含合撰),其中25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另有8篇为论点摘编),10余篇为《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并发表语言学随笔80余篇、译文数篇。共五次获北京语言大学科研报告会一等奖(2005年第九届、2014年第十届、2016年第十一届、2018年第十二届、2022年第十四届),一次获北京语言大学科研报告会优秀奖(2020年第十三届)。
四、著作出版:
[1]独著(9部):
施春宏《语言在交际中规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施春宏《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
施春宏《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施春宏《汉语基本知识(语法篇)》,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施春宏《词义结构和词语调节的认知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年。
施春宏《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商务印书馆,2018年。
[该书2021年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施春宏《汉语纲要》(上下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8年。
施春宏《语言规范理论探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21年。
施春宏《语言就是生活》,商务印书馆,2022年。
[2]合著(6部):
施春宏等《汉语构式的二语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年。
施春宏等《汉语教学理论探索》,商务印书馆,2021年。
施春宏、蔡淑美《汉语基本知识(语音篇)》,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年。
施春宏、王伟超《汉语基本知识(汉字篇)》,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0年。
冯胜利、施春宏《三一语法:结构·功能·语境——初中级汉语语法点教学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该书韩文版,多乐园出版公司,2018年]
蔡淑美、施春宏《汉语基本知识(词汇篇)》,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0年。
[3]参著(7部,他人主编的著作,不含论文被收入他人主编的文集或专著者):
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
(独撰第五章;施春宏、郭龙生合撰第四章)
于根元等《语言哲学对话》,语文出版社,1999年。
(参与第一、二、四、五、九、十二、十六讲对话)
赵俐等《语言以人为本——第三轮语言哲学对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参与第一、三、四讲对话)
张谊生主编《现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数字教材版,2019年]
(蔡淑美、施春宏合撰“语法”章第四至八节)
李宇明主编《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1949-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施春宏、李晋霞合撰第六章)
李宇明主编《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1949-20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前书增订本]
(施春宏、李晋霞合撰第六章)
刘利主编《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3年。
(撰第二章“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状况报告”)
[4]主编(3部):
冯胜利、施春宏主编《汉语语体语法新探》(论文集),中西书局,2018年。
施春宏、赵俐主编《永远的探矿者——于根元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2022年。
冯胜利、施春宏主编《汉语韵律语法学纲要》,商务印书馆,2023年。
五、工具书编修(5部):作为主要撰稿人参与编撰《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于根元主编)、《学生多功能词典》(于根元主编,施春宏、庄莹撰稿)、《小学生实用规范字典》(蔡富有主编)、《当代汉语小学生字典》(蔡富有主编)等;参与增订《时代新汉语词典》(史有为主编,贾寅淮、施春宏增订)。
六、开设课程:[1]本科生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言应用理论与实践;语法研究新视野;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香港学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外籍学生);语言、生活和学理。[2]研究生课程:语言学的观念和方法(中外硕博通选课);构式理论分析(中外硕博通选课);构式语法导论(中外硕博通选课);汉语句法分析(硕);现代句法理论和汉语句式研究(硕);语言学原理(香港学生);汉语语言学导论(外籍学生);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研究(外籍学生)。[3]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对外汉语语法和词汇;现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语言学理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论。
【附录】一、论文被转载情况;二、论文目录;三、译文目录;四、语言学札文目录
Ø附录一:论文被转载情况
(一)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论文(共34篇,其中全文转载26篇,论点摘编8篇)
[34]施春宏、袁毓林(2024)从论感走向理论建构,《汉语学报》第1期。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
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4年第9期。
[33]施春宏(2024)构式网络的运作:在互动中互塑,《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4年第4期。
[32]蔡淑美、施春宏(2024)中动句的形义关系、构造机制和层级系统——基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外
国语》第6期。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4年第3期。
[31]蔡淑美、施春宏(2022)论构式用变和构式演变,《当代修辞学》第2期。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2年第11期。
[30]施春宏、陈艺骞(2022)跨层序列词法化的结构原理及词汇化表现,《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全文转
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2年第9期。
[29]施春宏、赵博文(2022)语体机制的量度效应,《汉语学报》第2期。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
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2年第7期。
[28]施春宏、陈振艳、刘科拉(2021)二语教学语法的语境观及相关教学策略——基于三一语法的思考,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1年第12期。
[27]冯胜利、施春宏(2021)韵律语法学的构建历程、理论架构与学理意义,《语言科学》第1期。全文转
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1年第10期。
[26]施春宏(2019)语体何以作为语法,《当代修辞学》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语言文字学》2020年第3期。
[25]冯胜利、施春宏(2018)论语体语法的基本原理、单位层级和语体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全
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期。
[24]施春宏(2018)影子论元的句法效应及其认知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
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期。
[23]施春宏、邱莹、蔡淑美(2017)汉语构式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全文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12期。
[22]施春宏(2017)修辞构式的增殖效应及相关问题——以变零构式为例,《当代修辞学》第3期。论点摘
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9期。
[21]施春宏(2017)汉语词法和句法的结构异同及相关词法化、词汇化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全
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7期。
[20]马文津、施春宏(2016)基于整句—零句表达系统的汉语中介语篇章现象考察——以日语母语者汉语语
篇为例,《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
第2期。
[19]施春宏(2016)构式的观念:逻辑结构和理论张力,《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论点
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6年第12期。
[18]蔡淑美、施春宏(2014)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二价名词习得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全文转
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9期。
[17]薛小芳、施春宏(2013)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当代修辞学》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
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12期。
[16]施春宏(2013)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当代修辞学》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
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7期。
[15]施春宏(2011)交际空间与称谓系统的共变关系,《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
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2期。
[14]施春宏(2011)面向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研究取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全
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3期。
[13]李昱、施春宏(2011)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当代修辞学》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
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1年第11期。
[12]施春宏(2010)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汉语学报》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语言文字学》2011年第5期。
[11]施春宏(2010)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
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0期。
[10]施春宏(2010)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中国语文》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
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7期。
[9]施春宏(2009)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汉语学报》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
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9期。
[8]施春宏(2006)关于成语用变和演变的思考——从几则成语的现实使用谈起,《汉语学习》第6期。全文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4期。
[7]施春宏(2006)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11期。
[6]施春宏(2003)比喻义的生成基础及理解策略,《语文研究》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
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2期。
[5]施春宏(2002)说“界”和“坛”,《汉语学习》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
文字学》2002年第7期。
[4]施春宏(2001)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
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1年第8期。
[3]施春宏(2000)使用规范汉字和规范使用汉字,《语文建设》第7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
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年第11期。
[2]施春宏(1999)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语文建设》第1期。详摘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中文报刊文摘库《语言文字学》1999年第1期。
[1]施春宏(1998)现代汉语规范评议失误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
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11期。
(二)全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的论文
[此处所陈为该网改版前内容,2020年改版后既往内容基本删除,今陈列于此,以作纪念]
[17]施春宏(2019)语体何以作为语法,《当代修辞学》第6期。全文转载于2020年4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
网》。
[16]冯胜利、施春宏(2018)论语体语法的基本原理、单位层级和语体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全
文转载于2019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15]施春宏(2018)影子论元的句法效应及其认知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全文转载于2018年9月12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14]施春宏(2017)构式语法的理论路径和应用空间,《汉语学报》第1期。全文转载于2018年1月22日《中
国社会科学网》。
[13]施春宏(2017)汉语词法和句法的结构异同及相关词法化、词汇化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全文
转载于2017年9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12]李宇明、施春宏(2017)汉语国际教育“当地化”的若干思考,《中国语文》第2期。全文转载于2017年
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11]施春宏(2015)边缘“把”字句的语义理解和构造机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全文转载于2016年
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10]施春宏(2015)从泰式华文的用词特征看华文社区词问题,《语文研究》第2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8月
1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9]施春宏(2015)构式压制现象分析的语言学价值,《当代修辞学》第2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11月27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8]施春宏(2015)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全文转载于2016年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7]薛小芳、施春宏(2013)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当代修辞学》第3期。全文转载于
2014年1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6]施春宏(2013)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当代修辞学》第1期。全文转载于
2013年10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5]施春宏(2011)面向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研究取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全文转载于2014年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4]李昱、施春宏(2011)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当代修辞学》第3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5月14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3]施春宏(2010)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10月
2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2]施春宏(2010)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中国语文》第2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
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1]施春宏(2001)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
1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Ø附录二:论文目录(含合撰)
[140]施春宏、马瑞祾(2024)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内涵、特征和原则,《语言战略研究》第5期。76-86页。
[139]施春宏、袁毓林(2024)从论感走向理论建构,《汉语学报》第1期。1-16页。
[138]施春宏、刘科拉、陈振艳(2024)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学前沿知识吸收和转化的基本内容及原则,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1-14页。
[137]施春宏(2024)构式网络的运作:在互动中互塑,《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11-31页。
[136]蔡淑美、施春宏(2023)中动句的形义关系、构造机制和层级系统——基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
《外国语》第6期。33-44页。[施春宏为通讯作者]
[135]蔡淑美、施春宏(2023)比况复合词的词汇化和词法化,《中国语文》第6期。669-680页。
[134]马文津、刘文秀、邱莹、施春宏(2023)构式形式和意义描写的基本原则与参考框架,《当代语言学》
第5期。734-756页。
[133]李昱、施春宏、王德夫(2023)ChatGPT来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写作》第2期。
62-71页。
[132]施春宏、蔡淑美(2022)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问题论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643-655页。
[131]施春宏(2022)合成复合词系统的生成机制研究——基于语体语法的视角,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22,50(3):667-702。
[130]赵博文、施春宏(2022)近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若干取向,《华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9-21页。
[129]施春宏、赵博文(2022)语体机制的量度效应,《汉语学报》第2期。2-17页。
[128]施春宏(2022)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3期。8-15页。
[127]施春宏、陈艺骞(2022)跨层序列词法化的结构原理及词汇化表现,《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47-169页。
[126]施春宏(2022)关于语言资源基本属性的多重理解,《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4-6页。(李宇
明、施春宏、曹文、王莉宁、刘晓海、杨尔弘、颜伟《“语言资源学理论与学科建设”大家谈》
之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1-16页。)
[125]蔡淑美、施春宏(2022)论构式用变和构式演变,《当代修辞学》第2期。58-73页。
[124]郝暾、施春宏(2022)构式语法的应用空间探析,《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17-30页。
[123]施春宏(2022)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若干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3-7页。(魏
晖、施春宏、饶高琦、张崇、张俊萍、闻亭《“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问题”大家谈》之一,《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1-14页。)
[122]施春宏(2021)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十三五”期间研究现状和“十四五”期间应重点研究的课
题,载全国社科办语言学学科调研组编《语言学新视野》49-55页,商务印书馆。
[121]施春宏、陈振艳、刘科拉(2021)二语教学语法的语境观及相关教学策略——基于三一语法的思考,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1-16页。
[120]陈振艳、施春宏(2021)语篇衔接构式“这样一来”的功能浮现路径与机制,《汉语学报》第3期。
39-52页。
[119]施春宏(2021)构式三观: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1-15页。详摘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6期。
[118]施春宏(2021)将学术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致语言教学与研究青年英才奖获得者,《语言
教学与研究》第1期。112页。(此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而是对学术行为的一种理解,
故暂存于此)
[117]冯胜利、施春宏(2021)韵律语法学的构建历程、理论架构与学理意义,《语言科学》第1期。
38-59页。
[116]李冬梅、施春宏(2020)跨层词“说是”的多重话语功能及其浮现路径与机制,《语文研究》第4期。
26-34页。
[115]施春宏、朱立锟(2020)教学语法规范评议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分析——六十多年来的高校现代汉语教
材为例,《海外华文教育》第2期。3-24页。
[114]蔡淑美、施春宏(2020)汉语区别词习得中的形义匹配关系研究——兼谈词类范畴习得的普遍性问题,
《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402-415页。
[113]施春宏(2019)语体何以作为语法,《当代修辞学》第6期。1-20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
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2020年4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高等学校文
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2期摘录《“双峰并峙,三江汇流”的多维语体观》。
[112]邱莹、施春宏(2019)修辞构式“一量名”的生成基础与机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65
-77页。
[111]马伟忠、施春宏(2019)词法-句法界面下的复合词编码与解码——基于“劝X”类复合词的个案研
究,《语言研究》第4期。8-16页。
[110]施春宏(2019)句式意义分析的观念、路径和原则——以“把”字句为例,《汉语学报》第1期。15
-30页。此文于2018年获得北京语言大学第十二届科研报告会一等奖。
[109]冯胜利、施春宏(2018)从语言的不同层面看语体语法的系统性,载冯胜利、施春宏主编《汉语语体语
法新探》,4-38页,上海:中西书局。
[108]王伟超、施春宏(2018)当代汉语三音节动词带宾现象类例考察,《韵律语法研究》第1期。
124-152页。
[107]施春宏、李聪(2018)“来+NP”的构式特征及其构式能产性,《当代修辞学》第6期。19-35页。
[106]王伟超、施春宏(2018)当代汉语三音节动词带宾现象的生成动因和机制,[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
第20期。32-50页。
[105]冯胜利、施春宏(2018)论语体语法的基本原理、单位层级和语体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302-325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期。
[104]施春宏(2018)影子论元的句法效应及其认知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3-17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
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2018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103]施春宏(2017)语言学描写和解释的内涵、原则和路径,《语言研究集刊》第19辑。27-59页。
[102]施春宏(2017)“大华语”和“全球华语”,《语言战略研究》第4期。84页。
[101]施春宏(2017)修辞构式的增殖效应及相关问题——以变零构式为例,《当代修辞学》第3期。31
-47页。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9期。
[100]施春宏、邱莹、蔡淑美(2017)汉语构式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34
-48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12期。
[99]施春宏、蔡淑美、李娜(2017)基于“三一语法”观念的二语词汇教学基本原则,《华文教学与研究》第
1期。52-67页。
[98]宁颖琦、施春宏(2017)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语法术语安排的考察与思考,《海外华文教育》第3期。
293-301页。
[97]李宇明、施春宏(2017)汉语国际教育“当地化”的若干思考,《中国语文》第2期。245-252页。全文
转载于2017年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96]施春宏(2017)汉语词法和句法的结构异同及相关词法化、词汇化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47-170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7期。全文转载于
2017年9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此文于2016年获得北京语言大学第十一届科研报告会一等奖。
[95]施春宏(2017)构式语法的理论路径和应用空间,《汉语学报》第1期。2-13页。全文转载于2018年1月
2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94]施春宏(2017)语言教学与研究的新空间,《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1-2页。[本文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专题论文,而是对当下学术态势和期刊编辑理念所做的学理思考。]
[93]施春宏(2016)构式的观念:逻辑结构和理论张力,《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7
-23页。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6年第12期。
[92]马文津、施春宏(2016)基于整句—零句表达系统的汉语中介语篇章现象考察——以日语母语者汉语
语篇为例,《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513-530页。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
文字学》2017年第2期。
[91]施春宏(2016)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当代修辞学》第2期。12-29页。
[90]施春宏(2015)语言学假说的论证和语言学批评,《语言研究集刊》第15辑。75-94页。
[89]施春宏(2015)边缘“把”字句的语义理解和构造机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53-66页。全文
转载于2016年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88]施春宏(2015)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假设和假说,《语言研究集刊》第14辑。20-38页。
[87]施春宏(2015)从泰式华文的用词特征看华文社区词问题,《语文研究》第2期。26-34页。全文转载于
2015年8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86]施春宏(2015)构式压制现象分析的语言学价值,《当代修辞学》第2期。12-28页。详摘转载于《中国
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11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85]郝暾、施春宏(2015)历年高考病句试题的演变路径及理论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64-73页。
[84]施春宏(2015)“原驰蜡象”和“原驱腊象”之辨,《中国文化研究》第1期。175-180页。
[83]施春宏(2015)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25-
44页。全文转载于2016年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此文于2014年获得北京语言大学第十届科研
报告会一等奖。
[82]施春宏、李晋霞(2014)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及相关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第4期。80-89页。
[81]蔡淑美、施春宏(2014)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二价名词习得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85-95
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9期。
[80]袁毓林、詹卫东、施春宏(2014)汉语“词库-构式”互动的语法描写体系及其教学应用,《语言教学
与研究》第2期。17-25页。
[79]施春宏(2014)动词拷贝句的语法化机制及其发展层级,《国际汉语学报》第1辑。1-27页。
[78]施春宏(2014)“招聘”和“求职”:构式压制中双向互动的合力机制,《当代修辞学》第2期。
1-11页。
[77]杨圳、施春宏(2013)汉语准价动词的二语习得表现及其内在机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558
-573页。
[76]施春宏(2013)再论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65-74页。
[75]高晓虹、施春宏(2013)词语构造的多能性和时空性——从“腰封”及其相关词语的形义关系谈起,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41-50页。
[74]薛小芳、施春宏(2013)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当代修辞学》第3期。32-46页。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于2014年11月
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73]施春宏、张瑞朋(2013)论中介语语料库的平衡性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2期。117-126页。
[72]施春宏(2013)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汉语学报》第2期。23-38页。
[71]施春宏(2013)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当代修辞学》第1期。12-28页。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于2013年10月11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70]施春宏(2012)说“件套”的用法和意义,《辞书研究》第4期。83-84页。
[69]施春宏(2012)对外汉语教学本位观的理论蕴涵及其现实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390-408页。
[68]施春宏(2012)词义结构的认知基础及释义原则,《中国语文》第2期。114-127页。详摘转载于《中国
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
[67]施春宏(2012)政治语言学:一个值得考察的话题,《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66]白鸽、施春宏(2012)《现代汉语词典》中作格动词释义情况的考察与思考,《辞书研究》2012年第
1期。20-28页。
[65]施春宏(2012)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当代修辞学》第1期。1-17页。
[64]施春宏(2011)面向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研究取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98-108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2014
年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63]施春宏(2011)结构主义语法分析的典范——朱德熙遗著<语法分析讲稿>整理出版》,《世界汉语
教学》第4期。[这是一则书讯,并非论文,虽然笔者努力地当作论文来思考。现陈列于此,藉
以表达本人对朱先生的崇高敬意。]
[62]冯胜利、施春宏(2011)论汉语教学中的“三一语法”,《语言科学》第5期。464-472页。
[61]施春宏(2011)交际空间与称谓系统的共变关系,《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35-43页。全文转载于中国
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2期。
[60]李昱、施春宏(2011)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当代修辞学》第3期。64-73页。全文转载于中
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5月14日《中国社会科
学网》。
[59]施春宏(2011)我教中学语法的几点感受,《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58]施春宏(2010)语言学规则和例外、反例与特例,载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编《汉语国际教育
“三教”问题——第六届对外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10月第1版,294-317页。
[57]李艳、施春宏(2010)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深度汉语化问题,《汉语学习》第6期。59-68页。
[56]付翠、施春宏(2010)现代汉语规范化依据的定量分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期。80-85页。
[55]施春宏(2010)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汉语学报》第4期。2-17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
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1年第5期。
[54]黄理秋、施春宏(2010)汉语中介语介词性框式结构的偏误分析,《华文教学与研究》第3期。
33-41页。
[53]施春宏(2010)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虚与实——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读后,《语文研究》
第3期。57-60页。
[52]施春宏(2010)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72-82页。全文转载于
2015年10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51]施春宏(2010)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291-309页。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0期。
[50]施春宏(2010)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学教材编写中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1-9页。
[49]施春宏(2010)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中国语文》第2期。99-113页。全文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7月22日《中
国社会科学网》。
[48]施春宏(2009)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汉语学报》第2期。2-17页。论点摘编于中国人民
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9期。
[47]施春宏(2009)论感和论感培养——兼论语感和论感的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81-88页。详
摘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6期。
[46]施春宏(2008)动结式“V累”的句法语义分析及其理论蕴涵,《语言科学》第3期。242-258页。
[45]施春宏(2008)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5-25页。
[44]施春宏(2007)词语调节过程中的语义关系分析,《汉语学报》第4期。15-25页。
[43]蔡淑美、施春宏(2007)阎连科作品中的重叠形式探析——兼谈语言表达形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1-9页。
[42]施春宏(2007)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
21-39页。
[41]施春宏(2006)关于成语用变和演变的思考——从几则成语的现实使用谈起,《汉语学习》第6期。
37-43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4期。
[40]施春宏(2006)“把”字句的派生过程及其相关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北京:商务印
书馆。49-70页。
[39]施春宏(2006)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45-57页。全文转载
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11期。
[38]施春宏(2005)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5-21页。
[37]施春宏(2004)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中国语文》第6期。521-535页。此文于2005年获
得北京语言大学第九届科研报告会一等奖。
[36]施春宏(2004)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博士学位论文摘要),《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35]施春宏(2004)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汉语学习》第2期。10-18页。
[34]施春宏(2003)比喻义的生成基础及理解策略,《语文研究》第4期。19-24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
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2期。
[33]施春宏(2003)逆谐:一种时尚表达,《修辞学习》第2期。34-35页。
[32]施春宏(2002)词义的认知模式与词义的性质及构成——兼谈成语的性质,《辞书研究》第6期。
11-19页。
[31]施春宏(2002)略谈谐义,《修辞学习》第5期。33-34页。
[30]施春宏(2002)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17-25页。
[29]施春宏(2002)从动物的命名谈起,《语文建设》第3期。24-25页。
[28]施春宏(2002)说“界”和“坛”,载《汉语学习》第1期。9-15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
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7期。
[27]施春宏(2001)语言批评的嬗变及存在的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1-9页。
[26]施春宏(2001)关于《现汉》修订本对原本词条的删节及其他,《辞书研究》第4期。99-109页。
[25]施春宏(2001)从“克林顿”三用谈起,《语文建设》第4期。6-7页。
[24]施春宏(2001)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212-224页。全文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1年第8期。全文转载于2015年11月19日《中国
社会科学网》。
[23]施春宏(2001)语言规范化应加强理论建设——读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汉语学习》第2期。
77-80页。
[22]施春宏(2001)试论语义关系对异体词显隐和使用的制约,《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60-72页。
[21]施春宏(2000)增零,《修辞学习》第5~6期合刊,56-57页。收入谭学纯、濮侃、沈孟璎主编《汉语
修辞格大辞典》282-28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0]施春宏(2000)关于语言规范化原则的确立,载于根元主编《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北京广
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199-222页。
[19]施春宏(2000)使用规范汉字和规范使用汉字,《语文建设》第7期。18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年第11期。
[18]施春宏(2000)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38-45页。
[17]施春宏(1999)“悬殊”用法的描写和分析,《学术交流》第6期。120-123页。
[16]施春宏(1999)关于辞书规范的理解及其相关问题,《辞书研究》第5期。71-78页。
[15]施春宏(1999)语言调节与语言变异(上),《语文建设》第4期,9-11、46页;语言调节与语言变异
(下),《语文建设》第5期,9-12页。
[14]施春宏(1999)应用语言学不等于理论语言学的应用——读于根元《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
《汉语学习》第1期。60-62页。
[13]施春宏(1999)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语文建设》第1期。43-49页。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中文报刊文摘库“语言文字学:汉语规范化”专题YW10—1999期。
[12]高勤丽、施春宏(1999)试论现代汉语规划的基本原则,《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4期。18-21页。
[11]施春宏(1998)有关辞书命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辞书研究》第2期。37-40页。
[10]施春宏(1998)语义叠架原因论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48-63页。
[9]于根元、施春宏(1998)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语文建设》第6期。28-30页。
[8]黄晓蕾、安青阳(1998)我国百年语言应用研究的总结和思考,《学术论丛》第1期。85-88页。
[7]施春宏(1998)语文评议中的现实同一性问题,《语文建设》第1期。26-30页。
[6]施春宏(1998)现代汉语规范评议失误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127-154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
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11期。
[5]施春宏(1994)表达为纲 实用为本——读《实用语法修辞》,《修辞学习》第6期。39页。
[4]施春宏(1995)汉字简化的历史到底有多长,《汉字文化》第4期。41页。
[3]施春宏执笔,于根元主持(1995)现代汉语规范例析,《学语文》第5期。44-45页。
[2]施春宏执笔,于根元主持(1995)规范的层次性,《学语文》第3期。40-41页。
[1]施春宏执笔,于根元主持(1994)现代汉语规范回顾,《学语文》第5期。3-5页。此文入选《学语文》
1994年度最佳论文奖(由读者投票)。
Ø附录三:译文目录
[9]李聪、李宗阳、施春宏译(2020)从立场到风格——墨西哥青年移民俚语中的性别、互动以及指示
性,《海外华文教育》第6期,59-79页。原文信息:Mary Bucholtz(2009)From stance to
style—gender,interaction,and indexicality in Mexican immigrant youth slang. In Alexandra Jaffe (e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tan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刘星宇、马伟忠、施春宏译(2019)超越句子——构式、框架与口语互动,《海外华文教育》第5期,
127-144页。原文信息:Kerstin Fischer[克斯汀·费舍尔] (2010) Beyond the Sentence: Constructions,
frames and spoken interaction. Constructions and Frames 2(2): 185-207.
[7]奚柳青、施春宏译(2019)构式的生态,《国际汉语学报》第10卷,146-165页。原文信息:
John R. Taylor[约翰·泰勒](2004)The ecology of constructions. In Gunter Radden & Klaus-Uwe Panther
(eds.) Studies in Linguistic Motivation, 49-73. Berlin,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6]刘卫强、施春宏译(2018)双及物结构,《国际汉语学报》第9卷第2辑,30-66页。原文信息:Martin
Haspelmath[马丁·哈斯普马特](2015)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s. Annual Review of Linguistics, 1:19-41.
[5]李聪、施春宏译(2018)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国际汉语学报》第8卷第1辑,111-141页。原文信息:
Diessel, Holger[霍尔格·狄赛尔](2016)Usage-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Mark Aronoff (ed.)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P295-32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李娜、施春宏译(2017)英语变体的认知演化——构式在动态模型中的作用,《国际汉语学报》第8卷
第1辑,108-131页。原文信息:Hoffmann, Tomas[托马斯·霍夫曼著](2014)The cognitive evolution
of Englishes: The role of constructions in the Dynamic Model. In Sarah Buschfeld, Tomas Hofmann, Magnus
Huber & Alexander Kautzsch(eds.)The Evolution of Englishes: The Dynamic Model and Beyond, P160-
180.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邱莹、施春宏译(2016)构式组配分析法新探——动词涵义和构式的互动关系研究,《国际汉语学报》
第7卷第2辑,37-57页。原文信息:Gaëtanelle Gilquin[加埃塔奈尔·吉尔甘](2013)Making sense
of 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verb senses and constructions. Constructions and
Frames 5(2): 119-142.
[2]马文津、施春宏译(2016)构式主义研究路径,《国际汉语学报》第7卷第1辑,141-156页。原文信息:
Goldberg,Adele E.[阿黛尔·葛德伯格](2013)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In Thomas Hoffmann
& Graeme Trousdale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15-31.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施春宏、马文津译(2015)理论·方法·手段——语言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基本概念,《国际汉语教学
研究》第4期,93-96页。原文信息:Edward M. Anthony[爱德华·安东尼](1963)Approach, Method
and Techniqu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7(2):63-67.
Ø附录四:语言学札文目录
[83]施春宏(2016)拆+迁≠拆迁,《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82]安青阳(2016)语言就是力量,《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81]施春宏(2016)字典和词典里有,或者没有,它都在那里,《中国语言生活》2016年第4期。
[80]安青阳(2016)男人新品种,女人新版本,《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79]施春宏(2016)“巧克力女孩”和“数字北京”,《中国语言生活》第3期。
[78]安青阳(2016)校名的围城与突围,《中国语言生活》第3期。
[77]施春宏(2016)事不过三,过三易变,《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76]安青阳(2016)“查水表”的悲喜剧,《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75]施春宏(2016)专业的翻译和翻译的专业,《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74]安青阳(2016)都是校名惹的祸,《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73]施春宏(2015)他人·她人·它人,《中国语言生活》第6期。
[72]安青阳(2015)校名!校名!校名!,《中国语言生活》第6期。
[71]施春宏(2015)谜语中的汉语思维,《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70]安青阳(2015)换个“主语”,《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69]施春宏(2015)远与近的语言距离,《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68]安青阳(2015)“除以”和“战无不胜”,《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67]安青阳(2015)事实和逻辑,《中国语言生活》第3期。
[66]施春宏(2015)“酒驾”“醉驾”和“毒驾”中的法、理、情,《中国语言生活》第3期。
[65]安青阳(2015)“老鼠药”和“感冒药”,《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64]施春宏(2015)行为艺术中的语文想象,《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63]安青阳(2015)长江可枕否,《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62]施春宏(2015)换一换,新感觉,《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61]安青阳(2014)键人、触生、打手和鼠辈,《中国语言生活》第6期。
[60]施春宏(2014)增零和减零:增增减减中的修辞艺术,《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59]安青阳(2014)鸟巢·裤衩·大肠塔,《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58]施春宏(2014)“裸”族词:生活穿着语言的衣裳,《中国语言生活》第3期。
[57]安青阳(2014)“克强经济学”中的语文,《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56]施春宏(2014)蜗牛虽非牛,啤酒却是酒,《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55]安青阳(2013)“努力说真话”和“坚持说真话”,《中国语言生活》第6期。
[54]施春宏(2013)名人“救”字及其他,《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53]安青阳(2013)北京雾霾,你好,《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52]施春宏(2013)令人纠结的“村长”和“行政村”,《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51]安青阳(2013)倒退还是下滑,《中国语言生活》第3期。
[50]施春宏(2013)打电话和接电话,《语文建设》第3期,63-64页。
[49]安青阳(2013)臭豆腐与红领巾,《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48]施春宏(2013)惑人的“一氧化二氢”,《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47]安青阳(2013)从新版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三则失误谈起,《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46]施春宏(2013)不骂之骂的艺术,《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45]施春宏(2012)“原驰蜡象”和“原驱腊象”,《中国语言生活》第6期。
[44]施春宏(2012)农民工,该拿什么来称呼您,《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43]安青阳(2012)“操坛”一词的是与非,《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42]施春宏(2012)跟农民说什么和怎么说,《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41]施春宏(2012)包大人很忙,网友们更忙,《语言文字报》6月27日第2版。
[40]安青阳(2012)洋说法还是土说法?,《语言文字报》6月6日第2版。
[39]施春宏(2012)一体多喻,貌离神合,《语言文字报》5月9日第2版。
[38]施春宏(2012)轻生活,慢生活,都是“新”生活,《中国语言生活》第3期。
[37]施春宏(2012)政治语言学:一个值得考察的话题,《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36]施春宏(2012)大学录取通知用上了网络流行表达,《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35]施春宏(2012)一字一乾坤,字字有心情,《语言文字报》1月4日第2版。
[34]安青阳(2011)“×商”的前世、今生和来世,《语言文字报》12月21日第2版。
[33]施春宏(2011)“光棍节”中的民间语文,《语言文字报》11月23日第2版。
[32]安青阳(2011)用用看,《中国语言生活》第6期。
[31]施春宏(2011)官谣是何谣,《中国语言生活》第6期。
[30]施春宏(2011)成语变用:生活中的语言游戏,《语言文字报》10月26日第2版。
[29]施春宏(2011)地方命名不宜割裂历史,《语言文字报》9月21日第2版。
[28]安青阳(2011)说“排名不分先后”,《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27]施春宏(2011)国骂的艺术表达,《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26]安青阳(2011)羡慕嫉妒恨 当下仍新鲜,《语言文字报》年8月17日第2版。
[25]施春宏(2011)一种新的网络流行体——“我决了个定……”,《语言文字报》7月27日第2版。
[24]施春宏(2011)“出位”之搏,《语言文字报》6月1日第2版。
[23]施春宏(2011)吃什么和怎么吃,《中国语言生活》第3期。
[22]安青阳(2011)咆哮体:网语仿拟的新景观,《语言文字报》3月30日第2版。
[21]施春宏(2011)我教中学语法的几点感受,《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20]施春宏(2011)族来族往又一族——恐聚族,《语言文字报》3月16日第2版。
[19]施春宏(2011)汉语与诺贝尔奖有何关系,《语言文字报》3月7日第2版。
[18]施春宏(2011)语言文字纯洁运动的伪命题(访谈,记者:叶赛),《竞报》1月20日第8版。
[17]安青阳(2011)老板是谁,《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16]安青阳(2011)谁是先生,《中国语言生活》第1期。
[15]安青阳(2010)博士PK教授,《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14]施春宏(2010)泰式华文词语面面观,《中国语言生活》第3期。
[13]施春宏(2010)说“件套”,《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12]施春宏(2010)从“驴”字词语谈起,电子期刊《中国语言生活》
(http://www.yuyankaifa.com/)第1期(创刊号)。
[11]施春宏(未署名)(1998)翻番≠加倍,《语文建设》第10期,43页。
[10]施春宏(未署名)(1998)“呱呱”怎么读,《语文建设》第8期,11页。
[9]施春宏(未署名)(1998)一些容易误读的地名,《语文建设》第8期,48页;第11期,31页。
[8]施春宏(1998)“接合部”不是“结合部”,《咬文嚼字》第3期,30-31页。
[7]施春宏(1998)巧记容易写错的常见字,《南方农村报》2月24日第13版。
[6]施春宏(1998)爆发·暴发 分辩·分辨,《南方农村报》2月20日第13版。
[5]施春宏(1998)“厂”字旁和“广”字旁,《南方农村报》1月20日第13版。
[4]施春宏(1997)人物对话的三种格式,《南方农村报》1997年12月22日第13版。
[3]施春宏(1997)词和词汇,《南方农村报》12月1日第13版。
[2]施春宏(1997)“荆沙市”已成历史,《咬文嚼字》第10期,31页。
[1]施春宏(1997)凤的性别及其他,《咬文嚼字》第10期,35-37页。
邮箱 :
1982.9 -- 1986.6
安徽宣城师范学校
 中专
1989.1 -- 1993.6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中文系
 大学
 学士
1993.9 -- 1996.6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用系
 应用语言学
 硕士研究生
 硕士
2000.9 -- 2003.6
北京大学中文系
 汉语言文字学
 博士研究生
 学士
1986.7 -- 1989.8
安徽省青阳新河中学
1996.7 -- 2000.8
外文出版社
2003.7 -- 2006.12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2007.3 -- 2013.10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2014.12 -- 至今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语言教学与研究》
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