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栏目

    施春宏

    •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性别 : 男
    • 毕业院校 : 北京大学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学位 : 博士
    • 在职信息 : 在职
    • 所在单位 : 语言科学院
    • 学科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访问量 :

    最后更新时间 : ..

    地方命名不宜割裂历史 (2011)

      
    发布时间 : 2019-03-13   点击数 :

    地方命名不宜割裂历史

     

    施春宏

    (《语言文字报》2011921日第2版)

     

     

    近年来,不知怎地掀起了一股更换名称的热潮。除了高校校名的大规模升级换代外,最热闹的就是市县(尤其是市)的更名了,而且大都希望贴着历史,以至连“夜郎”都成了香饽饽,几个地区在抢。在这场“换马甲大运动”中,有不少是在恢复曾用名。我们注意到,在这些恢复曾用名的地方,有一些现用名是混搭式命名形成的。兹举数例,以见其本。

    2010年,沿用近60年的“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其下所辖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何为“襄樊”?即襄阳、樊城的合称。这种在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的命名方式,我们称为混搭式命名。樊城立城于西周,因周宣王封仲山甫于此而得名;襄阳筑城于汉初,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两者都是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名城。然而,无论是复用“襄阳”或“樊城”,都只能延续部分历史,可又不能采用“襄阳-樊城”的命名方式。这实际上是新一轮的博弈。与其两失,不如一得,且倾向于一大得,因此只好壮士断腕了。有人统计,《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故事发生在襄阳,如逃命狂奔的刘备马跃檀溪、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襄阳郊区的诸葛亮高调发表隆中对等,这些故事可谓妇孺皆知。还有唐代诗人孟浩然人称孟襄阳、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人称米襄阳,皆以此为名。而作为一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军事重镇、经济名城的“樊城”,在现今的知识系统中则要逊色很多。

    与“襄樊”情形相似但寿命更短的是“荆沙”。1994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两者都想在新名中留下点印记,博弈的结果便折中出了一个两像两不像的新地名“荆沙”。历史惊人地相似,以“大意失荆州”历史典故声名远扬的文化名城就这样在“大意”中消失了。所幸的是,“荆沙”人终于认识到了改名的代价便是历史意蕴和文化魅力的堙没,于是1996年又重新使用“荆州”之名。一名之易,见出认识上的飞跃。

    当然,混搭式名称也并非都有问题,都得放弃。在我国省级命名当中,采取混搭式命名的不少。清代置行省,有很多名称就是取该行省内有影响的两个城市名之首字合璧而成,如安徽(安庆、徽州)、江苏(江宁/今南京、苏州)、福建(福州、建阳)。新的命名并未使原有的地名失去光辉,反而提升了知名度,可谓相得益彰。

    而市、县的地名则不然。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往往就是市县这一级,因此市县名称通常就负载了更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地名系统中的基本层次单位,更易为一般人所感知、了解和认同。名称这个载体的消失,往往也伴随着记忆的淡化、模糊乃至消失。在混搭式命名过程中,常见的做法是将某些历史名城降格为市下之区。其实,这样做虽然保留了原名,但其为人感知的情况就大打折扣了。除了当地市民,又有几人对区名感兴趣呢?曾经,安徽徽州地区升格为黄山市,徽州降格为黄山市的一个区。现在,大家都在为“徽州”这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地名消失而痛惜。

    由此可见,混搭式命名的得失博弈是必须综合考虑的。混搭式命名的成功与否,有其特定的层次和条件。为一地命名和更换名称实际上都存在着博弈的情况。混搭式命名常常是折中的结果,而在市县一级,则常常是合则两伤,意图中的双赢变成了实际上的两输。命名难,改名更要慎重。

    一个历史性的名称就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商标,它“注册”在人们心中。名称体现的并非简单的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

    对中国地名进行社会学、文化学的分析,学界已经做过一些了,但对当前更名现象进行系统的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研究,似乎还没有开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推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