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PCdY1iitKUQ8QfoufRh7DRDbCCYxIEIgJM1WTFFxe24gOIk6rKHmts9wZp
  • 其他栏目

    施春宏

    •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性别:男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 学位:博士
    • 在职信息:在职
    • 所在单位: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
    • 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访问量:

    最后更新时间:..

    语言学札文

    谁是先生(称谓三题之二)(2011)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9-03-13

      博客标题:谁是先生(称谓三题之二)(2011)

      内容:

      谁是先生

       

       

      现代汉语交际系统中的“先生”有几种用法。有的词典是这样归纳的:“①老师。②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③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④<>医生。⑤旧时称管账的人。⑥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为业的人。”其中,第四项属于某些北方方言区中的用法;第五项(如“账房先生”)是“旧时”的用法;第六项虽在这些行业尚存的地方和场合还有使用(如“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不完全属于“旧时”,但已经难得一见了。这些职业中的人士之所以被称作“先生”,显然是与其拥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知识”有关,他们都是具有某项专业知识、在特定“专业”领域内工作的人;而且在特定的交际群体当中,这样的“专业”人士数量很少,身份相对体面,往往能获得人们的尊敬。因有所长(如知识、技能、地位)而“做一个体面的人”,正体现了“先生”用法的基础特征,这种特征在现代汉语交际系统中仍有体现。如“足球先生”,其中的“先生”就带有因某种高超技能而受到尊敬的色彩。

      下面主要看其他三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交际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称老师为“先生”,历史悠久,但目前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中小学生一般并不称自己的老师为先生,中小学老师之间也多不称先生(当然这样称呼也可以,尤其是对年长者)。过去有一首叫《读书郎》的儿歌,其中有句“只怕先生骂我懒那,没有学问啰无脸见爹娘”,要是换到现在,恐怕就会唱成“只怕老师骂我懒那,没有学问啰无脸见爹娘”。现在只是到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称“先生”的情况才多了起来,但也不是无条件,用“老师”来称呼还是更有普遍性。有这样的情况,研究生在称自己的导师时,当面往往叫“老师”,注重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背后则两者皆常,但称“先生”的时候就多了不少。由此可见,称“先生”时更多了一份敬重。一个更为典型的情况是,在高校里,学生和老师们往往对该校中某几位学高德劭(往往也年高)的老师大体一致地称作“先生”,他们未必就是校长书记院长主任什么的;而对其他老师则多以“老师”相称(当然也可叫“先生”,但此“先生”已非彼“先生”)。可见,“先生”中包含着浓浓的“敬”和“仰”之意。其实,这种用法是有传统的。旧时对学术上很有造诣的人,尊称时往往在其姓之后加一“氏”字。如孔子十一代孙、西汉孔安国在《尚书·序》中有言“左氏传曰”,这里的“左氏”就是给《春秋》作传的左丘明,虽用的不是“先生”,但仰而敬之的意味是一致的。现在也偶有一用的。如

      可见,这样的“先生”与知识的含量有关。在《读书郎》那个时代,小学老师就已经是相当“高级”的知识分子了;在那个时代,实际上“老师”已经在使用了,但不及“先生”常见。倒是科举时代,门生称主考官为“老师”则是常礼,这是“敬+近”合力作用的结果。

      作为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上引第二义项),则是当前“先生”的基本用法,如“先生贵姓”便时有耳闻,倒是“同志贵姓”则所闻渐少了。但这也不是没有条件,如对有官职的人而言,称官职比称先生更顺当,有时也更让人受用。除此而外,“先生”的使用还有一些曲隐微妙之处。

      首先,“先生”不仅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而且常常是“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人”对他人的称呼。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称呼他人为“先生”的情况要少得多。也就是说,在“先生”的使用中,“尊敬”的交际场景是互动的。民主党派成员之间,称呼“先生”显然比较得体。

      其次,也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都用“先生”来尊称。如同为学者,在面称的时候,固然都可以先生来先生去的,但背称的时候往往体现了内外之别,亲疏之异。对自己熟知的比不甚熟知的,用“先生”的概率要大得多。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背称外国人时,用“先生”就比较鲜见。这是空间距离远近带来的影响。距离远近对“先生”使用带来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对逝去的人,往往根据逝者对当下的直接影响程度来使用。如我们很少说“孔子先生、张衡先生、李白先生、苏轼先生、严复先生”,却经常说“孙中山先生、王力先生、季羡林先生”,尤其是在专业领域里。开纪念会时更是如此。这是时间距离远近带来的影响。而且不仅是物理上的距离,还有心理上的距离。如一个刚从麻省理工学院访学回国的学者,就有可能说“乔姆斯基先生”;面对乔姆斯基的学生来谈乔姆斯基,也有可能称“乔姆斯基先生”。即便不是这样的情况,但要特别强调一种敬意的话,也可以说“乔姆斯基先生”。可见心理距离实际上更为根本,这是语言交际带有主观性的体现。“敬”实际是在拉开一定的距离,但距离太远了则尊敬的感情达不到。因此,“先生”这种用法的限制条件可以概括为“远而敬之且又可及”。对心理上敬却不可及者,一般就直呼其名了。距离(尤其是心理距离)太远,甚至敬的意味也就淡了。上面说的研究生有时背称自己的导师为先生,也是敬且可及的,背称似乎增加了距离,但这是心理上可及的距离,这样才能突出这种“敬”意。

      既然“先生”是一种基于知识水平、文化层次、身份地位等的尊称,那么在知识分子之间,也就不一定必然指男性(虽然以男性为常),如我们在一定场合可以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为“铁凝先生”。在高校里,尤其是年高德劭的女教师,反而以称“先生”为常。

      至于上述释义中的第三项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为“先生”,目前主要用于有一定文化的人中间,且还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大城市的使用多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多于小城市、县城乡镇),如“你先生”“他先生”“我先生”之类。这跟“爱人”(也主要用于有一定文化的人中间)的称谓场合有所减缩相关。使用这种意义上的“先生”时,常在前面带上代词性成分或姓氏,如“你(家)先生、我(家)先生、她(家)先生”和“(你家、她家)王先生”等。当然,无论是称别人的丈夫还是对人称自己的丈夫,都带有尊敬的色彩,而且显得体面。

      “先生”既然用于尊称,而且没有特殊的政治色彩等,那么将这种用法扩展到日常交际场合中,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我们在问路时,可以问陌生男士说:“先生,天坛怎么走?”大会发言中的“女士们,先生们”跟英语的“Ladies and gentlemen”没有什么区别了;“好的,先生”也基本等同于英语的“YesSir”。其实,“先生”在适用范围上的扩张跟“同志”交际场合的受限和交际范围的收缩有很大的关系。解放前城市中将知识分子、有体面职业等的人称作“先生”是相当比较普遍的,解放后则在很多场合为“同志”及“爱人”等其他称谓所代替。尤其是“同志”由党内向党外扩张使用并经过一定程度的去政治色彩化后,大大挤压了“先生”的交际空间。然而目前“先生”又卷土重来,“同志”的政治性特化色彩又逐渐加浓了。随着“同志”在交际系统中空间范围的进一步收缩,“先生”将会进一步扩展,通用性色彩将会加强。现今的社会,需要在色彩上比较中性的、带有一定尊敬的称谓,而相对而言“先生”比较合适。但在“先生”使用范围拓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交际空位的现象。在现在的一般交际中,“先生”仍带有一定的“知识”色彩,这样,有的场合用起来就不太方便,如一个农村老太太在问路时一般不会用“先生”去招呼的。当然,交际空位常常只会使某种交际作用不能发挥,而未必特别影响交际的过程。因为在特定的时空中完全可以避免使用,而采取其他手段,如使用“小伙子、姑娘”等称呼,或者直接用“请”之类就可以,甚至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让交际对方心领神会。

      “先生”使用范围的起伏和特殊场合的使用偏向是整个称谓系统之间关系调整的结果。这体现了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人际关系是一种基本的交际关系。由于人际关系的动态性和多层次性,语言表达也必然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层次性。称谓系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映,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也遵循着一种象似(即语言表达模拟现实经验)的原则,对这种动态和层次的特性有系统的反映。对称谓的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从称谓的使用和变化来看,这种语言描写,不但要考虑现实世界的关系,还要考虑交际者的心理因素;不仅要考虑特定称谓的使用范围,更要考虑不同称谓之间在语言交际空间中的互动关系。“先生”及与之相关的“老师、同志、爱人”等称谓用语在交际中的动态调整,体现了语言交际空间的显隐变化。精细地描写和有效地解释交际系统的称谓表达,将是一件有趣而又颇具学术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