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D3spG2b07ucvIwW5jA1PGwm6n0hF7WQemQfltmC8bIlQMX2GVaPBvtuXbu
  • 其他栏目

    施春宏

    •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性别:男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 学位:博士
    • 在职信息:在职
    • 所在单位: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
    • 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访问量:

    最后更新时间:..

    语言学札文

    泰式华文词语面面观(2010)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8-10-15

      博客标题:泰式华文词语面面观(2010)

      内容:

              

      泰式华文词语面面观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施春宏

       

      近年笔者曾两度赴泰国曼谷参加北京语言大学和泰国易三仓大学合办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的教学工作,并在教学之余参观了一些大学和华语教学培训机构,阅读了一些华文书籍报刊;同时笔者在北京语言大学教学期间又与泰国学生多有接触,因此对泰国华语华文的使用情况有了一些了解。这里便记下一些观察和思考。由于这里考察的对象是泰国华语报纸上的表达形式,为了称说的方便,我们称之为“泰式华文”。泰式华文在词汇、语法及语音方面都有一些显著的特征,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主要以泰式华文中的用词情况作为考察的重点。

      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6300多万,其中华人占总人口的12%。泰国的官方语言是泰语,但英语在泰国也有比较广泛的使用。泰国华人绝大多数为泰国社会所同化,以泰语为母语。据泰国学者统计,只有10%左右的华人以华语为母语,其中又以使用潮州话为主体。近些年使用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华人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华语是泰国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由于历史原因,泰国的华文以繁体字为主。如泰国的华文报纸主要有《世界日报》《亚洲日报》《星暹日报》《中华日报》《曼谷时报》《京华中原》《新中原报》等,这些报纸都是繁体字版的。近些年随着中国大陆与泰国各个层次交流的深入发展,汉语共同语和简化字的使用面逐渐拓宽。200456日创办的《中华青年报》便以简体字印行

      我们随机选取了两份繁体字报纸各1天的内容作为考察的对象,它们是:2009121日的《世界日报》和201058日的《星暹日报》(下文分别简作《世》和《星》)。《世界日报》采取横排形式,而《星暹日报》以竖排为主,但也有几个版面全部采用横排形式。

      这里主要以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为参照,从泰国华语的角度来比较泰式华文与普通话在词汇系统方面的异同,从而描写泰式华文的用词特征,并由此而生发一些思考。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是从这两期的报纸文章中选取分析用例(原文中的一些校对错误随文指出),未必能反映两者差异的全貌,但也可窥豹一斑。另外,这两份报纸都有一些文章直接或间接取自中国大陆的报刊,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就不在分析之列了。

       

      一  泰式华文与普通话的用词差异

       

      泰式华文与普通话的用词差异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形异实同和形同实异,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征。下面具体分析。

      (一)形异实同

      同一个概念,泰式华文和普通话采取不同的词形。形异实同的情况相当普遍,内部的情况也比较多样。例如:

      (1)今年第3季经济较去年同期成长7.9%,创18个月新高,表现优于市场预估,显示印度已经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世》A1版)

      例子中的“预估”在普通话里说成“预期”。与此相关的表达有“预估值”(《世》A1版)以及“快于预估”(《星》第9版)、“低于原预估的52%”(《星》第9版)等。“预估”还有动词性用法,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预测”。例如:

      (2)“道琼新闻社”统计指出,分析师一般预估印度第3季成长率为6.3%。(《世》A1版)

      下面三例中的“开发中国家、已开发国家、准决赛、肇案、调升”分别跟普通话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半决赛、肇事、提高/调高”相对应。例如:

      (3)温家宝回应说,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中国仍是开发中国家,无论是历史积累排放还是人均排放,都远远低于已开发国家。(《世》A1版)

      (4)准决赛淘汰掉球王费德勒的俄罗斯名将戴维登科,30日在伦敦举行的南网年终总决赛冠军赛速战速决,直落两盘击败今年美网冠军波特罗,首度登上总决赛冠军宝座。(《世》A11版)

      (5)警获讯迅速率员驰抵现场侦查,警抵达肇案地点只见到一大滩鲜血,四周溢满难闻血腥味。(《星》第14版)

      (6)此外业者在成本方面都提高,将使业者继续亏本,若油价仍在目前数字,业者应调升车票多一铢,以减轻成本的负担。(《星》第16版)

      上列两地词语中,往往含有相同的字,而且不同的字在语义上也有一定的联系。如“预估”和“预期、预测”,除了相同的“预”外,“估”和“期、测”有语义关联。由此可见,构成汉语复合词的同义成分在选择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给不同区域的汉语使用者在组字构词时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同类的情况又如泰式华文中的“网路、纾困金、存户、债信危机”,在普通话中分别说作“网络、救济金、储户、债务危机”。我们注意到,泰式华文中很多跟大陆形式相异的词,倒是跟台湾或香港相同,跟新加坡也比较接近。由此可见,泰式华文除了自己发展的而外,跟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交往比较多,受到的影响或相互影响比较大。据了解,报社从业人员中有不少就来自台湾地区,如《世界日报》的总编即是如此。

      外来概念词(包括意译词和音译词)中的形异实同现象更加明显。例如:

      (7)印度国内生产毛额(GDP)趋势向上,撤回部分刺激措施势在必行。(《世》A1版)

      (8)穆迪征信公司还没通知要取消来泰收集资料,而是等待证据明朗后再作决定。(《星》第9版)

      (9)这篇由财星杂志(Fortune)总编辑瑟瓦(Andy Serwer)执笔的专文指出……。(《世》A4版)

      其中的“国内生产毛额、征信公司、财星”在普通话被意译成“国民生产总值、信用评级公司、财富杂志”。“国内生产毛额”泰式华文中又说成“国民总值”。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有名称的译名,由于大多采用音译的形式,因此差异更是显著,随处可见。如泰式华文中的“欧巴马(美国总统)、辛哈(印度总理)、阿玛丁加德(伊朗总统)、纽西兰、维吉尼亚(Virginia)、沙乌地、杜拜、卡翠娜(Katrina)飓风”,在普通话中分别说成“奥巴马、辛格、艾哈迈迪·内贾德、新西兰、弗吉尼亚、沙特、迪拜、卡特里娜飓风”。泰式华文中的“拉伯联合大公国、国际原子能总署”和普通话中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是不同的意译形式,所指相同;泰式华文中称老挝为“寮国”,则是跟港台一样,沿用的是历史上的说法。

      泰式华文中有的常用表达在普通话中也使用,但并不普遍,普通话中另有更为常见的表达方式。例如:

      (10)杰说,政府将拉拢业者在集会散后,每逢周六周日在叻巴颂地区举行平卖会,推介优待价国内旅行节目。(《星》第9版)

      (11)政局受害者组织开立网站  接受诉苦并代向官方求助(标题,《星》第16版)

      (12)这些警察身穿制服,包括防弹背心,当时正在查看手提电脑,准备开始工作。(《世》A1版)

      其中的“优待价、开立、手提电脑”在普通话中更多地说成“优惠价、开办、笔记本电脑”。其实,中国内地在手提式电脑刚刚流行时,也常用“手提电脑”,以区别于“台式电脑∕台式机”,后来“笔记本电脑”一词占了上风。

      形异实同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即在普通话中曾作为异形词整理过的若干形式,目前在泰式华文和普通话中各用其一。如“爱滋病~艾滋病、身分证~身份证”,前面的形式用于泰式华文,而后面的形式是普通话中经过异形词规范后取用的形式。

      (二)形同实异

      同一个词语形式,在泰式华文和普通话中语义、用法、色彩等不甚相同。例如:

      (13)整体而言,亚洲各国皆逐渐从全球不景气中复苏,第3季都有大幅成长。(《世》A1版)

      这里的“成长”在普通话中说成“增长”。跟“成长”有关的组合有“成长率、成长计划、经济成长模式、就业成长、不断成长、成长了一倍、成长7.9%”等。又如:

      (14)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成长模式,过去虽然为亚洲带来良好成果,但也导致城乡分配失衡日益严重。(《世》A1版)

      (15)前一场生涯首次战胜费德勒,戴维登科曾说打败费德勒比夺冠更开心。(《世》A11版)

      (16)慕吉强调他之相命学为依据相学而论,没意破坏人身名誉,且未因此而裹足(原稿:衰足)不前,照常为明星看相,但将小心注意,同时将向高庭投诉。(《星》第14版)

      (17)后来凶手衫朗在警好言相劝了好一阵后,终乖乖(原稿:乘乘)就范被警逮捕治以蓄意(原稿:畜意)杀人之罪依法裁判。(《星》第14版)

      (18)……认为政府的途径仍隐藏陷害,包括政府有些还极力要驱散集会,未取消紧急法令,封闭新闻,新闻一面倒,黄衣衫衣人还有反对的行动。(《星》第7版)

      上面各例中的“成果、生涯、投诉、裁判、封闭”在普通话中分别是“效果∕成效、平生∕生平、上诉∕申诉、裁决∕判决、封锁”。

      有时这种对应情况稍有特殊之处。例如:

      (19)受油价上涨及集会影响  联营公车酝酿调升票价(标题,《星》第16版)

      跟普通话中的“公车”指属于公家的车不同,这里的“公车”指公共汽车。由于泰国的公车基本上作用等同于公共汽车的“公共橱车”,因此这里的“公车”指的是“公共橱车”。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两地形同实异的词语在语义上有比较强的联系,在词形上也往往有相同的字。

      形同实异的情况在词语搭配方面的差异比较显著。如下例中的“开创、照顾、摆设、紧张、抚平”

      (20)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成长模式,……未来已不具可行性,亚洲必须开创其他成长计划。(《世》A1版)

      (21)这组委会由国会主席照顾管理,可能是从拍卜告学院分开来,或委任新的一组委会。(《星》第7版)

      (22)白宫特别在当晚为辛哈摆设盛大的国宴。(《世》A2版)

      (23)印度的菁英阶层对欧巴马十分紧张,“不少人很怀念布希”。(《世》A2版)

      (24)欧巴马大力抚平印度对中国妒火(标题,《世》A2版)

      在普通话中,“开创~计划、照顾~组委会、摆设~宴会、对奥巴马~紧张、抚平~妒火”这样的搭配都是不说的。最后一例,正文中用的是“平息印度对中国的妒火”,跟普通话的表达一致。

      有时普通话中的某个词在泰式华文中不是完全不用,而是使用频率有很大差异。例如普通话中的“增长”,在泰式华文中基本上都说成“成长”,但泰式华文也偶有使用“增长”的情况。例如《星暹日报》该日第9版有一标题“和谐路线图倘近日能奏效  国家经济就可如期般增长”,但正文中还是说成“泰国的经济将如期成长”。又如普通话中的“渠道”在泰式中文中一般说成“管道”,但也偶有使用“渠道”的情况。

      形同实异与形异实同是两种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言现象。形同实异的两个词在两地均有使用,但意义或用法有别;而形异实同中每一词只在一地使用。前者更多地涉及到用词过程中语义引申的方向和路径、词语搭配的对象和性质不一致;而后者更多地涉及造词时的用字选择或构造方式不一致。

      (三)相应的表达形式缺位

      由于交际背景和交际时空的差异,两地在词语运用上必然会出现你有我无、我有你无的情况。如泰国是个君主立宪的国家,同时又以佛教为国教(94%的居民信仰佛教)。这样有关王室、宗教方面的特殊用词就比较多,在普通话中常无对应的词语。其他有关文化特征、特殊功用的词语也是如此。

      撇开这些特殊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仅就一般交际用语而言,也有你有我无、我有你无的情况。例如下例中的“灾胞”:

      (25)泰中旅游同业工会情系玉树灾胞  捐赠五十万铢支援重建美好家园(标题,《星》第4版)

      从表达主体的视角来看,“灾胞”(受灾同胞)并不等于普通话常说的“受灾群众”。这个词如果借用到普通话中,完全可以用来指境外受灾的同胞。

      此有彼无还包括这样的情况:一方是词,另一方却无词来对应,而必须用短语来表达。例如:

      (26)美国经济在这十年更是风波不断。先是恩龙、世界通讯等作帐加破产丑闻,金融衍生性商品带动过度借贷及消费,连带造成房市泡沫及经济濒临崩溃。(《世》A4版)

      (27)投资人忧心杜拜政府本身也会倒债,恐形成2001年阿根廷倒债时间以来,最严重的主权债券违约潮。(《世》A5版)

      上面的“作帐”(按:若按普通话的规范,“帐”应写作“账”),指的是“做假账”;“倒债”,指的是“出现债务危机”。

      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普通话中的词在泰式华文中需要用短语形式来表达。由于本文的立足点是泰式华文,这种情况暂不涉及。

      (四)相对于普通话,泰式华文中用词的“历史”色彩较重

      泰式华文“历史”色彩较重,首先表现在字义或词义显得比普通话要“古”一些,即文言色彩明显。如下面四例中的“不靖、川行、彼等、俾”:

      (28)南部“安定热线1880”开通之后,还计划在南疆设立“安仑达中心”为南部不靖地区民众服务,努力促进南部地区的安定与和睦。(《世》A3版)

      (29)全国川行的公共橱车九四六〇辆,……若车龄超过十年的橱车,不找新车代替,仍用旧车川行是非法行动。(《星》第16版)

      (30)他已于本周五邀见拥有逾卅名会员商会的外国商会联合会代表,以解释泰国政治局势及总理阿披实提出的和谐路线图,并听取彼等的反映。(《星》第9版)

      (31)在日前召开之内阁会议交通部将提议申请批准信贷,俾用于付还曼谷大众运输机构燃油价,维修费等。(《星》第16版)

      泰式华文“历史”色彩较重的更为显著的标志是,一些在普通话词汇系统中被看作文言词、历史词的表达,在泰式华文中仍有比较普遍的使用。如下面四例中的“庶民、冠盖、矢言(即誓言)、墟日”:

      (32)研考会表示,将再结合其他管道所搜集到民怨,提出完整的报告,作为“改善庶民生活行动方案”的参考依据,纳为未来各机关考评的指标。(《世》A1版)

      (33)当晚宴会各界名流济济,包括第一夫人蜜雪儿,众议长佩洛西,以及印度商业巨子、好莱坞明星和印裔州长金达尔等,可为冠盖云集,给足了辛哈面子。(《世》A2版)

      (34)宏都拉斯保守派总统候选人罗柏在6月28日政变后首度举行宏国总统大选大幅领先获胜。他矢言筹组全国团结政府。(《世》A4版)

      (35)每逢墟日,来自农村的男同性恋者都会齐集到大理古城外的隐秘树林幽会,回家后增加了爱滋病的传播机率。(《世》A8版)

      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内地已经废弃不用的计量单位,在泰式华文中仍在使用,如“呎(英尺)、吋(英寸)、哩(英里)”。还有“矽”这个普通话中废置不用的名称在泰式华文中也有使用:

      (36)一个类似iPod的MP3播放器上用英文标注“中国制造,但我们使用来自矽谷的软件”,体现爱音乐也爱中国制造的理念。(《世》A9版)

      根据笔者与泰国华人的接触和了解,泰国华语教材和日常交际中的“历史”色彩尤其是文言色彩并不重。这也是本文将考察的对象称作“泰式华文”而没有使用“泰国华语”的原因之一。

      (五)泰式华文缩略形式相当普遍

      泰式华文的缩略形式随处可见,远比中国内地普遍。例如泰式华文中的“卫生部、财政部、内政部长、交通部长、瑞士法郎、委员会、民意代表、高等法庭、销售额、营业收入、研究商讨、健康保险”分别被简作“卫部、财部、内长、交长、瑞郎、委会、民代、高庭、售额、营收、研商、健保”。这些全称形式在普通话中都存在,但基本上没有或较少使用相应的简称形式。

      虽然有的全称形式在泰式华文和普通话中相同,但在具体词语的缩略方式上,有时并不一样。如泰式华文中的“人行(指中国人民银行)、”,在普通话中一般说成“央行”。除了介绍大陆银行的“人行”和“国家银行”的简称“国行”外,泰式华文中“银行”的缩略形式是“银”,如“商业银行、盘古银行”被简作“商银、盘银”。

       

      二  关于泰式华文社区词

       

      上面只是笔者就两份泰国华语报纸的一日部分内容所做的粗略分析,从五个方面比较了泰式华文和普通话的用词差异(当然,两者词汇差异并非只有这五个方面)。这里再就泰式华文和普通话之间词汇系统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就社会语言学而言,将泰国华语看作整个华语(汉语)的一个社会变体,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社会变体的角度来审视泰式华文的性质和功能。

      关于词汇系统的社会变体,香港学者田小琳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社区词”,并编写出了《香港社区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在该词典的“说明”中,作者指出:“社区词即社会区域词。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不同,以及不同社区人们使用语言的心理差异,在使用现代汉语的不同社区,流通着一部分各自的社区词。具体地说,同属中国的领土,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使用大量的共通的现代汉语词汇外,还有一些各自流通的社区词。海外华人社区使用现代汉语时,也会流通一些各自的社区词。”社区词概念的提出,是词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不但深化了人们对词汇系统的构成及运动方式的认识,而且深化了人们对语言交际过程和方式的认识。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泰式华文中的区域用词看作现代汉语的社区词来认识。上面的分析也是大体从这个角度来认识的。

      然而,就泰式华文的用词特点来看,关于社区词的理解和操作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如田小琳先生的定义主要是从词汇系统的外在因素来说明社区词的范围的。社区词本来是个跟方言词、文言词、外来词相区别的概念,如果仅仅从词汇系统的外部因素来考察,就不容易将它们区分开来。从上面我们对泰式华文用词情况的分析来看,这些词的特征并非完全或主要由外部因素所制约。另外,目前对社区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指基于“社会制度不同”而产生的“社区”之词,这恐怕也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同一个社会制度下不同的语言使用区域是否存在社区词?如果我们本着对“社区”(community)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来理解的话,这些区域同样可能存在着社区词。上面分析的泰式华文社区词,很多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更多地是从交际场景和交际系统的差异来认识的。又如广州、北京、上海,同属一个社会制度,但它们在用词特征上肯定存在着“社区性”差异,这种差异虽然远不及香港和北京之间的差异大,但词汇系统之间存在着社区性差异则是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是否属于同一种社会制度,只是理解“社区词”的一个参数,虽然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参数。而且,哪些方面的“社会制度”会对语言使用有影响,如何发生影响,实际也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

      基于上文对泰式华文中社区词的分析和我们对社区词概念的重新探讨,我们觉得把社区词理解成“形式上是普通话词而在某个社区流通”(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的词,其适用面似乎更宽一些,似乎更能揭示社区词的本质。若如此,原来的理解只是新的理解的一个特例,当然是比较典型的特例了。我们在阅读泰国华文报纸时,遇到的障碍比阅读香港报纸时要小得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泰国报纸中方言词比较少,而香港报纸的方言词及相关的方言用字比较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泰式华文,上文分析的词基本上可以看作泰国华语中的社区词。无论是复合词的构造要素和构造方式,还是简称的简化方式,抑或外来概念词意译成分的选择和意译方式的使用,都跟普通话基本一致。随着普通话和泰国华语交流的逐步深入,两地的词汇系统会进一步相互影响,更多的社区词将会进入到彼此的交际领域之中。

      如此看来,社区词也许可以看作方言词和通用语词之间的一个环节。由于社区词采用的是普通话的成分及其基本结构关系,因此它比方言词要更容易进入普通话。而且一个社区的社区词也比方言词更容易为其他方言吸收。至于是否进入或吸收,如何进入或吸收,则受到词语自身条件、普通话词汇系统、特定时空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不同的泰式华文社区词进入到普通话中的可能性是不同的。有不少泰式华文社区词完全可以吸收到普通话中来,借以丰富和发展普通话的词汇系统。在上面举的例子中,像“灾胞、作帐(作账)、倒债”这些普通话中缺位的词语,若被普通话吸收是比较容易的,而像“国内生产毛额、开发中国家”,被普通话吸收的可能性就小得多。像“肇案”这样的词,它跟“肇事”命名的角度不同,而且有特定的所指,因此若能被吸收进来,将使普通话在这方面的表达更细致。

      在特定的交际时空中,泰式华文中的某些社区词甚至比普通话的现有词语表达得更加到位。例如:

      (37)一名男子在一家咖啡店,以行刑式枪击,打死隶属湖木市警察局的三男一女4名警察,并在行凶后逃逸,一名受害警察可能曾开枪与凶嫌交火。(《世》A1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将“凶嫌”看作方言词(以前各版均未收此词),释为“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可是这个词的方言特征并不显著,看作社区词更合适(当然不一定是首先出现于泰式华文的社区词)。这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方言词和社区词有相互交叠的地方。而且,普通话中缺少这样的表达,因为“凶犯”是指“凶杀案的罪犯”,从法律意义的层面上看,无法包含“凶嫌”的含义。再如:

      (38)在刚过去的建政60周年阅兵典礼上,三军女兵方队的英姿飒爽,引发新一轮女子参军热。(《世》A8版)

      中国内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说法,有的说“建国”,有的说“新中国成立”,有的说“解放”。然而,这些说法用到泰式华文以及中国大陆之外的其他交际系统中显然都不合适,尤其是“建国”和“解放”。因此,作为“建立政权”简称形式的“建政”则是一个更为妥帖的表达,而且引入普通话中也是相当合适的。

      只要满足了特定的语言条件的和非语言条件,特定的社区词进入到普通话交际中,有其方便快捷之处。普通话也可因此而从社区语言中吸收了营养。

      这使我们想到了普通话的使用和发展问题。我们除了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还要积极建设普通话。有学者指出:“建设普通话,要向古汉语学习,要向外语学习,要向民族语言学习,要向方言学习。要积极吸取这些方面的有益的成分。总体是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还要吸取普通话内部不同语体的有关营养。”(于根元《积极建设普通话》,《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普通话要从非普通话的各个语言系统中学习,丰富自己的表达系统,完善自己的表达功能。学习境外华语中的有机成分,也是积极建设普通话、发展普通话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对台湾国语与普通话之间、香港中文与普通话之间的比较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对国外华语社区的汉语使用状况与普通话的比较成果还比较少,而这又是一个富矿,值得深入挖掘。在国际汉语推广的大背景下,也需要作出新的研究和思考。这也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