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栏目

    施春宏

    •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性别 : 男
    • 毕业院校 : 北京大学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学位 : 博士
    • 在职信息 : 在职
    • 所在单位 : 语言科学院
    • 学科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访问量 :

    最后更新时间 : ..

    博士PK教授(称谓三题之一)(2010)

      
    发布时间 : 2019-03-13   点击数 :

    博士PK教授

     

     

    笔者戴上博士帽后即到一高校供职。单位宣传栏提及笔者的某些信息时,称谓上有个变化的过程。在笔者还是讲师那会儿,一般说“安青阳博士”,从未见到“安青阳讲师”。到笔者忝列副教授之群后,一般情况下还是称笔者为“安青阳博士”,似乎“博士”是个比“副教授”好听一点儿的称呼。在笔者熬成教授后,便改成了“安青阳教授”,似乎“教授”又比“博士”顺耳了。当然,也偶有“我校(副)教授安青阳博士”之类的说法。为什么要这样地变换着来呢?这里面似乎大有学问。

    众所周知,学士、硕士、博士,都是学位序列中的一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都是高等学校职称序列中的一级。毫无疑问,这两个序列中级别最高的分别是博士和教授。它们属于不同的序列,两者之间没有对应关系。从理论上说,两个序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

    学位:        学士     硕士      博士


     

     



    职称:      助教    讲师   副教授     教授

    由于序列不同,因此,我们介绍某个人时,理论上既可以按学位来介绍,也可以按职称来介绍。然而,现时的情况却不完全如此。

    我们介绍某个老师时,“学士”和“助教”一般是不会特别指出的,如很难见到“某某学士”或“某某助教”的说法。用“硕士、讲师”来介绍也比较少见,在博士很稀少、副教授很难评上的时候,或可见到;而现在博士连找一份工作都有困难、副教授在学校已经很难有话语权了,比“博士、副教授”等级(也就是地位)还低的“硕士、讲师”就必然难以成为一种尊敬的称呼了。越是名校越如此。此时,除了在简历性的说明中使用“硕士、助教、讲师”外,一般面称都直接说“某某老师”了。

    如果一个老师,既是博士又是副教授,或者既是博士又是教授,当然可以两者兼顾,如“北京大学副教授张三博士”或“清华大学教授李四博士”。问题是,如果只用其一,该如何称呼呢?现实的优选等级是:教授>博士>副教授(>老师)。这种杂糅的称呼方式,体现了一种婉转的人际关系:“教授”地位最高,似乎水平也最高;“博士”比“副教授”更有含金量。也见到这样的情况,将“副教授”的“副”字直接抹掉而称为教授的,哪怕这个副教授还是个博士。由于我国目前只有教授才能当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当博导只是特例),因此,“博导”似乎又是一个更高级别的称呼。这样上面的称呼等级应该扩展为:博导>教授>博士>副教授(>老师),“学士”或“讲师”(尤其是前者)是在等外的。一个学士,由于学术上的影响而成为教授,当上博导,自然更应该按这个等级就高不就低了。我国目前有很多著名学者、博导,实际上就是学士出生。而按现今的国际通例,拥有博士文凭是带博士研究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哪怕一个博士还是讲师,理论上也有资格带上博士研究生;而一个教授,如果没有取得博士学位,理论上带不了博士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博导”就难显尊贵了。而我国不难见到这样的景观:博导去读博士学位,博导和自己的博士生同窗共读,甚至博导成为自己博士生的“师弟”。国情特殊。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博士”既是公主又是奴婢。

    还有没有比博导地位还高的称呼呢?似乎没有。但从学术会议主席台上就坐者的位置关系来看,还是有的,这就是带“长”的称呼了。这就又加入了一个新的层面了。

    称谓,都是现实关系的反映,有其内在的系统性,这是不能单纯用逻辑关系来说明的。如何恰当地介绍、称呼别人,其中有学问;如果研究其中的关系,则是门学问。此所谓:系统决定关系,关系决定价值。


    推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