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栏目

    施春宏

    •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性别 : 男
    • 毕业院校 : 北京大学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学位 : 博士
    • 在职信息 : 在职
    • 所在单位 : 语言科学院
    • 学科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访问量 :

    最后更新时间 : ..

    从“驴”字词语谈起(2010)

      
    发布时间 : 2018-10-15   点击数 :

      

    从“驴”字词语谈起

     

    施春宏

     

    我们平时在查字典词典的时候,发现有的比喻义、引申义理解起来不是太顺畅。也就是说,辞书或者没有提供本义或特定的描写、说明,读者不容易发现比喻义、引申义的比喻、引申之源;或者提供的本义或特定的描写、说明跟所释的比喻义、引申义联系不紧密,一般不容易从本义自自然然地推导出比喻义、引申义来。

    笔者最近就由“驴”字构成的一些词语,翻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下面简作《现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下面简作《现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等,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值得读者和编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现汉》对“驴”及相关词条的释义:                           

             驴lǘ      哺乳动物,比马小,耳朵长,胸部稍窄,毛多为灰褐色,尾端有毛。多用作力畜。        

    这基本上是从生物学角度所作的释义。看了这个释义,对驴是个什么样的动物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个字头下列有8个词,除了“驴骡、驴皮胶、驴皮影、驴子”外,还有4个熟语词:“驴唇不对马嘴、驴打滚、驴肝肺、驴年马月”。它们的释义是这样的:       

    【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合:这个比方打得不妥当,有点~。也说“牛头不对马嘴”。

    【驴打滚】(1)高利贷的一种。放债时规定,到期不还,利息加倍。利上加利,越滚越多,如驴翻身打滚,所以叫驴打滚。(2)食品,用黄米面夹糖做成,蒸熟后,滚上熟黄豆面。

    【驴肝肺】比喻极坏的心肠:好心当作~。

    【驴年马月】指不可知的年月(就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说):照你这么磨磨蹭蹭,~也干不成。也说猴年马月。         

    如果我们根据上面对“驴”的释义(甚至不需要具体了解“驴”的特征),理解“驴唇不对马嘴”似乎不怎么困难。就“驴唇”和“马嘴”这两种动物的口部器官而言,各有所属,两者不能相合是自然的。这样用“驴唇不对马嘴”来比喻两个事物(如问与答、此事与彼事、事实与真相等)相悖相对,便是一种比较自然的隐喻过程。在理解这个词语时,借助字面上的语义关系,理解的路径比较显豁,因为字面义(本意、源语义)和比喻义(引申义)在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上一一对应,只要借助进一步抽象就能比较方便地从一个具体的认知域迁移到其他较为抽象的认知域中。

    然而,要理解其他三个词,就不是如此简单明了了。它还需要补充别的方面的知识。为什么呢?显然,词语释义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是否充分跟我们对词义的理解和把握有很大的关系。就这些词语的理解而言,似乎还需要有关“驴”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果读者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理解的通道就没有完全打通。例如,为什么可以用“驴打滚”来比喻高利贷呢?上面的释义中有一个提示:“利上加利,越滚越多,如驴翻身打滚。”然而,这还是不够明确,为什么驴子翻身打滚了就可以比喻“利上加利”?这“加”的部分不好理解,难道指滚的次数在增加吗?似乎不尽然。其实,“驴打滚”的第二个义项倒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加切近的认识。它可以用来指一种食品,这种食品“蒸熟后,滚上熟黄豆面”,而且每滚一次,沾上的黄豆面就越多,这样滚下去,岂不越来越多?这正是高利贷的特征。原来,驴子在泥地里打滚时,满身粘土,越滚泥土越多。这跟那种食品的制作特征相似。可见,这正是用驴打滚命名这种食品的依据,同样,它也是用来比作高利贷的依据。一旦我们对命名的依据认识清楚了,对词义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可见,我们在释义时如果介绍了驴子生活习性方面的这种特征,那就更有利于读者对词义的认知、理解和使用。我们翻了收有这个词的《现规》《辞海》《应用汉语词典》,释义基本与《现汉》一致。另外,基于上面的讨论,我们还可以重新考虑这两个义项之间的排列次序,比如把作为食品的驴打滚放在前面,比喻为高利贷的放在后面。

    我们再来看“驴肝肺”,上面对“驴”的释义内容都不能成为我们准确理解这个词语意义的线索。为什么“驴肝肺”能比喻极坏的心肠,而其他动物的肝肺则不然呢?为什么就不能用“驴肝肺”来比喻好心肠?这仅仅是所谓的“约定俗成”的偶然性吗?考虑到这个词一般只用在“好心当作驴肝肺”这个熟语中,它的基本含义应该跟“好心”相对。我们翻了不少词典,释义如出一辙,都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比喻义产生的理据,使读者的认知过程出现了短路。后来上网征求答案,网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据:驴身上,肝和肺是最不好吃的,所以,价格也相对要便宜一些;而“好心”的价格,相对于驴的肝和肺来说,是要贵出许多的。若如此,把“驴肝肺”当作不值钱的废物,可能就是有效而合理的比喻了。这样看来,《现汉》释作“比喻极坏的心肠”,《现规》释作“比喻极坏的用心”,恐怕都不及《应用汉语词典》释作“比喻坏心肠”,因为除非“驴肝肺”有毒(且又常“引”人食之),否则“极”字在源语义结构中就没有什么着落。当然,具体情况是否如网友所说,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但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解是相对有效而合理的。

    至于“驴年马月”,我们也不容易从字面上的“驴年”和“马月”有效地推断出该词可以用来“指不可知的年月(就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说)”。很多词典都未收这个词,《现规》释作“猴年马月”。查“猴年马月”,释作:     

    【驴年马月】原说“驴年马月”。我们传统阴历用干支搭配纪年,而12地支又和12生肖对应,因12生肖中无驴,不可能出现驴年,所以就用“驴年马月”指遥遥无期或难以预测的时间。在流传过程中,后人多说成“猴年马月”。   

    这个解释实际上只解决了“驴年”的问题,还没有将“马月”落到实处。刘洁修编著《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提供了理解的线索:  

    【驴年马月】以十二属(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记年,其中并没有“驴”,“驴年”则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属乌有,因用“驴年”或“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由此可见,《现规》所释确实只是“驴年”;《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的释义更加到位。另外,从源语义结构的理据来看,“驴年马月”比“猴年马月”要更贴切一些。

    与“驴”有关的一个常用词“驴脾气”,上面提及的这些工具书都没有收。这确实有些意外。这个词怎么个意思呢?上面《现汉》对“驴”的释义,没有一项涉及驴的本性的,显然对理解“驴脾气”是很不充分的。《现规》提到“家驴性温顺”,若仅依此,并不能说明“驴脾气”,倒似乎更能说明“羊脾气”。《辞海》是百科性的,它对“驴”的释义当中,有关驴的品性方面是这样说的:“性温顺,富忍耐力,但颇执拗”。“执拗”正是驴脾气的根本表现。但我们在实际交际中,有时发现,当我们说一个人有驴脾气时,有时也暗含着这个人平时性格还是比较随和的,只是在关键的地方表现得相当固执。可见,这跟“性温顺”还是有一定的相关度的。

    还有一个词“驴脸”。驴脸就是指面颊比较长的脸,而不少词典都没有对驴的脸部特征做出描写,也未收这个词。《现规》在释“驴”时指出它“耳朵和脸部都比较长”,可以帮助理解这个词义。

    上面这些词,如果要准确理解,必须对驴的某些生物特性、生活习性以及与此有关人类交际的生活常识、文化背景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我们在释义时,就需要对此有所考虑。与生物特性和生活习性有关的(如“驴脾气、驴脸”)内容可以放在“驴”的释义结构中;与生活常识、文化背景知识有关的内容可以放在具体词语的释义结构中。释义的目的不仅是告诉人们存在什么,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从认知的角度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准确读解的线索。基于这样的认识,“驴”的释义结构至少可以包括如下一些特征:

    驴lǘ      哺乳动物,比马小,耳朵和面部长,胸部稍窄,毛多为灰褐色,尾端有毛。性温顺,富忍耐力,但颇执拗。多用作力畜。        

    另外由“驴”构成的词还有“非驴非马、卸磨杀驴、黔驴技穷”等。“非驴非马”指驴和马交配而生的杂种,即骡子,像驴亦非驴,像马亦非马,虽两像但实两不像。这样用来“比喻什么也不像,不成样子”就很自然了。“卸磨杀驴”与驴作为力畜“富忍耐力”有某种相关度。这与社会上的一种现象有关:“达到目的以后,就把曾给自己出过力的人除掉。”人驴同命,这种概念就映射到语言交际中。“黔驴技穷”中的驴则多少有些老实或曰笨拙,但该词的词义与此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因此在“驴”的释义中一般没有必要体现。由此可见,特征的选取是有主观视角的。其他与“驴”相关的词语还有“草驴、毛驴、叫驴、野驴”等,都属于特定的品种类型了。

    从上面所分析的词来,基本上都是贬义的。看来,任劳任怨、温顺而执拗的驴子在语词系统当中所受的委屈是不小的。真可谓“驴道不公”。

    上面揭示出来的问题,仅仅是“驴”字条下才出现的现象吗?显然不是。我们查了很多动植物词条,有不少与此相似。这就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我们只是想通过分析这一个字头及其相关词目的辞书释义来说明释义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这个方面的问题,如动植物的生物特性、生活习性的哪些方面应该进入释义结构中,它们与词义演变的关系如何,释义结构中如何满足读者的认知需求,源语义结构和比喻义(引申义)语义结构之间如何照应,释义中的文化性如何体现,等等。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体现辞书释义中的认知性问题。据我们的考察,对这个方面的认识,目前的辞书做得都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推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