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栏目

    施春宏

    •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性别 : 男
    • 毕业院校 : 北京大学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学位 : 博士
    • 在职信息 : 在职
    • 所在单位 : 语言科学院
    • 学科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访问量 :

    最后更新时间 : ..

    构式理论分析(2019)课程作业及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 2019-02-26   点击数 :

     

    《构式理论分析》课程作业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一、作业内容和要求(包括两部分:80%20%

     

    (一)评述80%):凡愿递交作业者,请在下列专著中选择其一写一篇评述。

     

    1.Goldberg,Adele E.(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Illinoi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GoldbergAdele E.2006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GoldbergAdele E.2019Explain Me ThisCreativity, Competition, and the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Con

            -structions.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施春宏(2018)《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

     

    要求:

    1.结合当前学术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来评述,角度不限,观点自由,体现学术探索的基本精神和论文写作的基本规

       范。特别说明:由于Goldberg(1995)Goldberg(2006)发表已有多年,若对此做出评述,则必须结合它们出版后

       国内外构式语法研究发 展状况来重新认识。

    2.要当作一次严格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来完成作业,基本内容包括:中文标题(自拟正标题,副标题皆为“——评《具

       体书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6个)、正文(要分节叙述)、参考文献。若有附注,则以

       脚注方式呈现。所有转引内容均需清楚地注明页码。

    3.体例规范:严格遵行《语言教学与研究》的用稿体例。请登录《语言教学与研究》官网

       (http://www.yyjx.chinajournal.net.cn)

       “投稿指南”下载,或从下列链接中直接下载:

            http://cbimg.cnki.net/Editor/2017/0311/yyjx/e25da080-a1ce-47f1-8994-3c6eec8550ce.pdf

    4.篇幅不得低于5000字,也不宜过于铺陈,最好不要超过1万字。

    5.交作业前多读两遍,减少病句和错别字。

    6.请在作业标题下注明姓名、学号、电子信箱、手机号码、在读学位、专业及方向、所在院系、导师姓名,外国学生同

       时注国籍。不要有缺项。文件名和邮件主题均请采用“作者-文章正标题”(如:施春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

       虚与实)的形式。

     

    (二)请为本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写个介绍性提要和学习心得(欢迎同时做出评议,尤其是批评建议),800字以

          上。20%

     

    二、递交形式和期限

     

    (一)只接受Word文档的电子稿(请将两部分作业放在一个文档里),请发送至授课教师的电子信箱:

          shichunhongblcu@163.com。                  

          请务必用附件形式发送。电子稿请一定要用自己的常用电子邮箱以附件形式发送,并请提交作业后一个半月内

          常看电子邮箱,以便必要时联系。

    (二)M  Deadline2019831日(星期六)2400。此后概不接受(!!!),也请勿再递交,免得双方痛

          苦。[历史经验:因时间充裕,最好提前一两周完成;否则很有可能因某种不可预期的原因而被迫延时。一旦延

          (哪怕几分钟)而不被接受,请勿怪罪授课教师的不通人情,只当一次人生体验好了。切切。]

     

     

    赶快行动吧,不做怎么知道你的伟大?!


     

    《构式理论分析》参考文献

     [各讲中打☆者请大家尽可能提前阅读]

     

     

    Ø预备文献【先阅读下面文献中的部分内容,以期尽快进入状态中】

     

    Goldberg,Adele E.(2013)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In Thomas Hoffmann & Graeme Trousdale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15-31.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马文津、施春宏译《构式主义研究路径》, 《国

           际汉语学报》2016年第1期。【优先阅读

    Goldberg,Adele E.(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Illinoi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前三章;第六

           至九章选一种论元结构构式先读】

    Goldberg,Adele E.(2006)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吴海波译《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部分,即

           前三章】

    Hilpert, Martin(2014)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nglish.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张国华译

           《构式语法教程——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中的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前三章】

    施春宏(2018)《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第一章;第十二章】

      寅(2011)《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探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前两章】

     

    【第一讲参考文献】


    陈忠(2005)《认知语言学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崔希亮(2000)《语法理解与认知》,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邓思颖(2010)《形式汉语句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段业辉、刘树晟等(2012)《现代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顾鸣镝(2013)《认知构式语法的理论演绎与应用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桂运安(2015)中科大发现新型生命“暗物质”,《安徽日报》2月22日第1版。

    郝暾(2018)论元结构构式在汉语母语者与二语学习者句子理解中的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何元建(2011)《现代汉语生成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侯国金(2015)《词汇-构式语用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李艳惠、李亚非(2013)《汉语句法学》,张和友译,顾阳校订,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刘正光主编(2011)《构式语法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论文集] ☆

    陆俭明(201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牛保义(2011)《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9)“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第2期。

    沈家煊主编(2005)《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索绪尔(1916)《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等译,岑麒祥、叶蜚声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王寅(2007)《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寅(2011)《构式语法研究》(上下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为善(2016)《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上海:学林出版社。

    熊仲儒(2013)《当代语法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烈炯(2009)《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野(2017)《构式语法的理论、流派和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毓林(2010)《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伯江(2005)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语言科学》第6期。

    张伯江(2009)《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伯江主编(2016)《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旺熹(2006)《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2010)《语法分析讲稿》,袁毓林整理注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军(2010)《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施春宏(2008)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施春宏(2010)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施春宏(2010a)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中国语文》第2期。

    施春宏(2010b)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施春宏(2011)面向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研究取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施春宏(2012)对外汉语教学本位观的理论蕴涵及其现实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施春宏(2013a)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其语用效应,《当代修辞学》第1期。

    施春宏(2013b)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汉语学报》第2期。

    施春宏(2014)动词拷贝句的语法化机制及其发展层级,《国际汉语学报》第1辑。

    施春宏(2015a)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施春宏(2015b)边缘“把”字句的语义理解和句法构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施春宏(2016a)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当代修辞学》第2期。

    ☆施春宏(2016b)构式的观念:逻辑结构和理论张力,《东北师大学报》第4期。

    马文津、施春宏(2016)基于整句—零句表达系统的汉语中介语篇章现象考察——以日语母语者汉语语篇为例,《世界汉

          语教学》第4期。

    ☆施春宏(2017a)构式语法的理论路径和应用空间,《汉语学报》第1期。

    施春宏(2017b)汉语词法和句法的结构异同及相关词法化、词汇化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施春宏(2017c)修辞构式的增殖效应及相关问题——以变零构式为例,《当代修辞学》第3期。

    施春宏、邱莹、蔡淑美(2017)汉语构式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施春宏(2018)影子论元的句法效应及其认知解释,《汉语学习》第1期。

    ☆施春宏(2019)句式意义分析的观念、路径和原则——以“把”字句为例,《汉语学报》第1期。

    施春宏(2008)《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施春宏等(2017)《汉语构式的二语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施春宏(2018)《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

    ☆构式压制三论:

    施春宏(2012)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当代修辞学》第1期。

    施春宏(2014)招聘和求职:构式压制中双向互动的合力机制,《当代修辞学》第2期。

    施春宏(2015)构式压制现象分析的语言学价值,《当代修辞学》第2期。


    Constructions and Frames (https://benjamins.com/#catalog/journals/cf/main)

    constructions+ (http://www.constructions-journal.com/)


    Barðdal,Jóhanna(2008)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ase and Argument Structure in Icelandi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Bergs,Alexander & Gabriele Diewald(eds.)(2008)Constructions and Language Change. The Hague:Mouton. [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Vol. 194]

    Bergs,Alexander & Gabriele Diewald(eds.)(2009)Contexts and Construction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Boas,Hans C.(ed.)(2010)Contrastiv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Grammar.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Croft,William(2001)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ied, Mirjam& Hans C. Boas(eds.)(2005)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Back to the Root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Fried, Mirjam& Jan-Ola Östman(eds.)(2004)Construction Grammar in a Cross-language Perspective.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Goldberg,Adele E.(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Illinoi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Goldberg,Adele E.(2003)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外国语》第3期。☆

    ☆Goldberg,Adele E.(2006)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吴海

            波译《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Goldberg,Adele E.(2009a)Constructions at work.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201- 224.

    Goldberg,Adele E.(2009b)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93-127.

    Goldberg,Adele E.(2010)Verbs, Frames and Constructions. M. Rappaport Hovav, E. Doron and I. Sichel (eds.). Syntax, Lexical Seman

           -tics and Event Structure. 39-58.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lpert,Martin(2008)Germanic Future Constructions:A Usage-based Approach to Language Change.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ilpert, Martin(2014)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nglish.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张国华译《构

          式语法教程——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中的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Hoffmann,Thomas & Graeme Trousdale (eds.)(2013)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pper,Paul(1987)Emergent grammar.BLS 13,139-157.

    Iwata,Seizi(2008)Locative Alternation:A Lexical-constructional Approa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

            -g Company.

    Kuno, Susumu & Ken-ichi Takami(2004)Functional Constraints in Grammar: On the Unergative-unaccusative Distinction.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Leino,Jaakko(2008)Constructional Reorganization.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Östman, Jan-Ola &Mirjam Fried(eds.)(2005)Construction Grammars: Cognitive Grounding and Theoretical Extension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Radford, Andrew(2009)Analysing English Sentences:A Minimalist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inson, Dave & Judy Groves(2001)Introducing Plato:A Graphic Guide. London:Icon Books. 孙登峰译《视读柏拉图》,安

          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

    Taylor, John R.(2005)Cognitive semantics. In Keith Brown et al.(ed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 Vol. 2: 569-582.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augott, Elizabeth C. & Graeme Trousdale(2013)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ousdale, Graeme & Nikolas Gisborne(eds.)(2008)Constructional Approaches to English Grammar. The Hague:Mouton.[ Topics

          in Linguistics, Vol. 57]

    Ungerer,Friedrich & Hans-Jö̈rgSchmid(1996/2006)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

           2006年第二版有中译本)

           

    旧  地


    北  岛


    死亡总是从反面

    观察一幅画

        

    此刻我从窗口

    看见我年轻时的落日

    旧地重游

    我急于说出真相

    可在天黑前

    又能说出什么

        

    饮过词语之杯

    更让人干渴

    与河水一起援引大地

    我在空山倾听

    吹笛人内心的呜咽

        

    税收的天使们

    从画的反面归来

    从那些镀金的头颅

    一直清点到落日


                  

    【第二讲参考文献】


    预备文献

    施春宏(2016)构式的观念:逻辑结构和理论张力,《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施春宏(2018)《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第一章“绪论”第1.3节】

    施春宏(2013)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汉语学报》第2期。

    施春宏(2018)《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第十一章“互动构式语法

            视野中句式形义关系分析”】

    Goldberg,Adele E.(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Illinoi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章“绪论”】


    ☆蔡维天(2002)自己、自性与自然——谈汉语中的反身状语,《中国语文》第4期。

    陈满华、贾莹(2014)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范晓蕾(2014)以“许可—认识可能”之缺失论语义地图的形式和功能之细分——兼论情态类型系统之新界定,《世界汉语教

           学》第1期。

    郭  锐(2012)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语言变异和演变的限制和路径,《对外汉语研究》第八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圣林(2011)《现代汉语句式的语篇考察》,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第九章“可逆句的语篇考察”。

    陆丙甫(2010)语义投影连续性假说:原理和引申——兼论定语标志的不同功能基础,《语言学论丛》第42辑,北京:商务印

           书馆。

    陆俭明(2004)“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中国语文》第5期。

    陆俭明(2007)Goldberg(1995)的中译本版序。

    陆俭明(2009)构式与意象图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陆俭明(2013)Goldberg(2006)的中译本版序。

    陆俭明(2016)构式语法理论有待深究的三个问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吕叔湘(1984)“谁是张老三?”=“张老三是谁?”?,《中国语文》第4期。

    ☆沈家煊(2000)句式和配价,《中国语文》第4期。

    施春宏(2001)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

    施春宏(2005)《语言在交际中规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施春宏(2010a)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中国语文》第2期。

    施春宏(2010b)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施春宏(2010c)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汉语学报》第4期。

    施春宏(2013a)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当代修辞学》第1期。

    ☆施春宏(2013b)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汉语学报》第2期。

    施春宏(2014)“招聘”和“求职”:构式压制中双向互动的合力机制,《当代修辞学》第2期。

    ☆施春宏(2015)边缘“把”字句的语义理解和句法构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王灿龙(2010)“谁是NP”与“NP是谁”的句式语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瑞晶(2010)语义地图:理论简介与发展史述评,《语言学论丛》第4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  寅(2011)《构式语法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翁珊珊、李小凡(2010)从语义地图看现代汉语“掉”类词的语义关联和虚化轨迹,《语言学论丛》第42辑,北京:商务印书

           馆。

    吴福祥(2011)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语言研究》第1期。

    吴福祥(2011)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当代语言学》第2期。

    ☆吴福祥(2014)语义图与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张  敏(2011)“语义地图模型”:原理、操作及在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中的运用,《语言学论丛》第46辑,北京:商务印

           馆。

    张  韧(2007)认知语法视野下的构式研究,《外语研究》第3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P107,北京:商务印书馆。


    Bergs, Alexander & Gabriele Diewald(eds.)(2008)Constructions and Language Chang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Bergs,Alexander & Gabriele Diewald(2008)Introduction:Constructions and language change. In Alexander Bergs & Gabriele

           Diewald(eds.)Constructions and Language Change, 1-22.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Chomsky, Noam(1957)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Hague:Mouton.

    Chomsky,Noam(2002)On Nature and Language,edited by Adriana Belletti & Luigi Rizzi.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ft, William(2001)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ft,William(2000)Explaining Language Change.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Fillmore,Charles J.(1988)The mechanism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4:35-55.  

    Fried,Mirjam & Jan-Ola Ö̈stman(eds)(2004)Construction Grammar in a Cross-Language Perspective.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Goldberg, Adele E.(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Illinoi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Goldberg, Adele E.(1996)Construction Grammar. In E. K Brown & J. E. Miller(eds.)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yntactic Theories. 

           New York: Pergamon.

    Goldberg, Adele E.(2003)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外国语》第3期。

    Goldberg, Adele E.(2005)Argument realization: The role of construction, lexical semantics and discourse factors. In Jan-Ola Östman &

           Mirjam Fried(eds.)Construction Grammars: Cognitive Grounding and Theoretical Extensions.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Goldberg, Adele E.(2006)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吴海波

           译《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Jurafsky, Daniel(1992)An on-line computational model of human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A theory of the representation and use of linguis

           -tic knowledg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Kay, Paul & Charles J. Fillmore(1999)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The what’s X doing Y?construction.

           Language 75(1):1-33.

    Kay,Paul(1995)Construction grammar. In Jef Verschueren,Jan-Ola Östman & Jan Blommaert(eds.)Handbook of Pragmatics:

           Manual,171-177. Amsterdam & Philadelphia,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Lakoff, George(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onald W.(2007)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Laudan, Larry(1977)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 Toward a Theory of Scientific Growth. California: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刘新民译《进步及其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Michaelis, Laura A. & Knud Lambrecht(1996)Toward a construction-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functions:the case of nominal extra

           -position. Language 72,2:215–247.

    Michaelis, Laura A.(2005)Construction grammar. In Keith Brown et al.(ed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 Vol. 3,73-

           84.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adford,Andrew(1997)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John R.(2002)Cognitive Gramma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ngerer,Friedrich & Hans-Jö̈rg Schmid(2006)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van der Auwera, Johan(2013)Semantic maps for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In Aana Giacalone Ramat, Caterina Mauri & Piera Molinelli

           (eds.)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A Dynamic Interface, 153-176. Ansterdan: John Benjamins.

              

           《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几而坐,仰天而嘘,荅(dá)焉似丧其耦匹对。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

    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尔问之也!今者吾丧

    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末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王国维《人间词话》,滕咸惠评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P84:『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

    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

    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

    易也。』

                   

    【第三讲参考文献】


    蔡淑美、施春宏2014)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二价名词习得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陈保亚、陈樾(2015)意义即用法,规则即类推———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和数学观说起,《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陈满华、贾莹(2014)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胡明扬(1990)《语法和语法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黄欣荣(2006)《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马文津、施春宏(2016)基于整句—零句表达系统的汉语中介语篇章现象考察——以日语母语者汉语语篇为例,

           《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1970)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胡世襄等校,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1年。

    乔姆斯基(2018)语言结构体系及其对进化的重要性,司富珍译,《语言科学》第3期。

    盛晓明(2017)地方性知识的构造,载吴彤等《科学实践与地方性知识》3-1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

    ☆施春宏(2011)面向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研究取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施春宏(2016)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当代修辞学》第2期。

    ☆施春宏(2017)构式语法的理论路径和应用空间,《汉语学报》第1期。

    施春宏(2018)《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

    施春宏等(2017)《汉语构式的二语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施春宏、张瑞朋(2013)论中介语语料库的平衡性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严辰松(2006)构式语法论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

    杨坤(2015)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思想及最新发展,《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杨圳、施春宏(2013)汉语准价动词的二语习得表现及其内在机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詹卫东(2017)从短语到构式:构式知识库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中文信息学报》第1期。

    ☆张建伟、陈琦(1996)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张祥龙(2011)《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赵汀阳(2000)《直观:赵汀阳学术自选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周国平(2009)回到事物本身,载《宝贝,宝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Benson,Nigel C.(2005)Introducing Psychology:A Graphic Guide. London:Icon Books. 刘竞译,田德蓓审译

           视读心理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

    Croft, William & D. Alan Cruse(2004)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266:

           种构式语法理论:

    Croft, William(2001)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

           -rsity Press.

    Croft,William(2013)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Thomas Hoffmann & Graeme Trousdale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llmore,Charles J.,Paul Kay and Mary Cathering O'Connor(1988)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 Case of let alone. Language 64,3:501-538.

    Fried, Mirjam & Jan-Ola Östman(eds.)(2004)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a Cross-language Perspective.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6:

    Geertz,Clifford(1983)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王海龙、张家宣译《地方性

           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Hoffmann, Thomas(2016)Construction Grammars. In: Barbara Dancygier(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gniti

           -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y,Paul(ed.)(1997)Words and the Grammar of Context. 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

    Langacker,Ronald W.(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is,Laura A.(2006)Construction Grammar. In Keith BrownEditor-in-Chief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Vol.3. OxfordElsevier Ltd.

    PolanyiMichael1958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徐陶译《个人知识朝向后

       批判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Tognini-Bonelli,Elena(2001)Corpus Linguistics at Work.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

       得陇望蜀: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第48回宝钗说香菱)

       得陇望蜀: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第80回说薛蟠的)

       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第79回香菱语)

       躲过了风暴又遇到了雨:they be out of the frying-pan into the fire.(第107回贾母所说)

         

    【第四讲参考文献】

     

    艾森克主编(1998)《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册)》,阎巩固译、张厚粲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伟(2018)修辞构式“有XX”的显现——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探索,《枣庄学院学报》第4期。

    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P27

    2011)语体语法及其文学功能,《当代修辞学》第4期。

    施春宏(2018a)论语体语法的基本原理、单位层级与语体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施春宏(2018b)从语言的不同层面看语体语法的系统性,施春宏主编《汉语语体语法新探》,上海:中

            西书局。

    侯国金(2016)评“语法构式、修辞构式”二分法,《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期。

    侯国金、邢秋红(2017)“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外语教学》第2期。

    金志军(2018)近十年修辞构式研究概观及再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康志峰(2015)修辞构式:汉英翻译中的转移对应,《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4期。

    李临定(1986)《现代汉语句型》,北京:商务印书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年。

     艳、仝国斌(2016)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衍变关系例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刘大为(2001)认知性辞格与表达性辞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大为(2010)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下),《当代修辞学》第34期。

    陆俭明(2016)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当代修辞学》第1期。

    陆俭明(2018)序施春宏《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商务印书馆。

     映(2001)汉语重动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孟祥英(2017)“一言不合就XY”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莹(2018)汉语修辞构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施春宏(2001)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

    ☆施春宏(2010)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施春宏(2010)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中国语文》第2期。

    施春宏(2010)语言学规则和例外、反例与特例,载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编《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

           第六届对外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施春宏(2011)面向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研究取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施春宏(2012)词义结构的认知基础及释义原则,《中国语文》第2期。

    施春宏(2012)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当代修辞学》第1期。

    施春宏(2012)一体多喻,貌离神合,《语言文字报》59日第2版。

    ☆施春宏(2017)修辞构式的增殖效应及相关问题——以变零构式为例,《当代修辞学》第3期。

    施春宏(2018)《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第5章:动词拷贝句句式

           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

    施春宏(2018)《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第8章:“把”字句

           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

    施春宏(2019)语体何以作为语法,待刊。

    施春宏、李聪(2018)“来+NP”的构式特征及其能产性,《当代修辞学》第6期。

    陶红印(1999)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当代语言学》第3期。

    陶红印、刘娅琼(2010)从语体差异到语法差异——以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把字句、被动结构、光杆动词句、否定

           反问句为例(上),《当代修辞学》第1期。

    王丽娟(2018)汉语旁格述宾结构的语体鉴定及其语法机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魏扬秀(2001)重动句原因解释功能分析,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项开喜(1997)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

     旭(2019)从词类的修辞构式到语法构式——以“研究”名词用法的规约化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野(2011)论语篇构式语法及语篇构式压制,《外国语》第5期。

    袁毓林(2004)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的影响,《语言

           研究》4期。

    张伯江(2007)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修辞学习》第2期。

    张旺熹(2002)重动结构的远距离因果关系动因,载徐烈炯、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一),浙江教育出

           版社。

    ☆周韧(2016)汉语三音节名名复合词的物性结构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朱德熙(1962)句法结构,《中国语文》89月号。收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朱德熙(2010)《语法分析讲稿》(第四章句法结构和第五章变换),袁毓林整理注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宗守云(2016)“还X呢”构式:行域贬抑,知域否定,言域嗔怪,《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CroftWilliam2001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

           -ss. P17

    CullerJonathan1976Saussure. 张景智译、刘润清校《索绪尔》,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Diessel, Holger2016Usage-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Mark Aronoff (ed.)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P295-32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聪、施春宏译(2018)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国际汉语学报》第1辑。

           Goldberg, Adele. E.199520032006)。

    Goldberg, Adele. E. & Ray S. Jackendoff2004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 Language 803:532-568.

    Hoffmann, Tomas(2014)The cognitive evolution of Englishes: The role of constructions in the Dynamic Model. In Sarah Buschfeld, 

           Tomas Hofmann, Magnus Huber & Alexander Kautzscheds.The Evolution of Englishes: The Dynamic Model and Beyond

           P160-180.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李娜、施春宏译(2017)英语变体的认知演化

           ——构式在动态模型中的作用,《国际汉语学报》第1辑。

    HoffmannThomas & Graeme Trousdale eds.)(2013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Oxford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IIIConstructiconfrom morphemes to clauses and beyond

    Lakoff, George(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537-539

    ÖstmanJan-Ola(2005)Construction discourse: a prolegomenonÖstmanJan-Ola & MFriedConstruction Grammars: Cog    

           -nitive Grounding and Theoretical Extensions121144. Amsterdam: Benjamins.

    Quirk, Randolph, Sidney Greenbaum, Geoffrey Leech & Jan Svartvik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nd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苏州大学《英语语法大全》翻译组译(1998)《英语语法大

       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关于英语中的七种基本句型。

    Taylor, John R.2004The Ecology of constructions. In Günter Radden & Klaus-Uwe Panthereds.Studies in Linguistic Moti

          -vation, 49-73.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Trousdale, Graeme & Nikolas Gisborneeds.)(2008Constructional Approaches to English Grammar. The HagueMouton.

    ZwickyArnold(1994)Dealing out meaningFundamentals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In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20611-625.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推荐此文